不同性別的孩子,對於異性父母之間的關係,依賴會更多一些。
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對於母親的情感會更親密一些,畢竟從母乳餵養開始,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媽媽也是第一個和孩子產生依戀關係的人。
但是隨着以後的不斷交往,孩子會發覺到,媽媽就想是自己的小保姆一樣,而爸爸才是很值得自己依賴和敬佩的人。
教育男孩要“嚴母慈父”,女孩要“嚴父慈母”?
總是讓家裏的異性父母來扮演“狠角色”
當家裏的孩子是男孩時,父母就更容易採用棍棒教育,畢竟在男孩身上打幾巴掌也是無關痛癢的,男孩並不會像女孩那麼敏感和柔弱,打過之後不會引起自卑或事其他的心理問題。
並且,男孩相比於女孩來説,惹禍的頻率更高一些,總是能在平淡生活中給父母惹出不一樣的禍事和驚喜。這或許就是大部分父母不情願生男孩的原因。
但就算爸爸是棍棒教育的最佳選擇,既有力氣又有威信,很多父母還是會選擇媽媽反飾這個“狠角色”,生怕影響爸爸和兒子之間的親密關係。同樣也適用於有女孩的家庭,覺得女孩和媽媽都是同性別,心境也會自然相通的,出現問題也更好解決一些。
父母覺得孩子願意找同性別的父母做朋友
在男孩成長過程中,父母通常會覺得爸爸是最適合解決孩子問題的人選,畢竟爸爸也是從兒子這個年紀走過來的,小心思都是相通的,勸説也更有説服力一些。
另外,如果一定要給孩子找一個家中的朋友的話,這個人是同性別父母的話,會方便很多,畢竟不同性別在很多方面會有不方便的地方,比如洗澡、性器官發育、睡覺等等。
並且,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更傾向於找同性別的父母説出心中的小秘密,或是為了尋找更好的解決辦法,或是找到認同感,原來不只是有我會對此產生迷茫呀,我有感同身受的同伴。
實際並非如此,有多少父母弄反了
同性別父母更適合當壞人
因為孩子對同性別父母更容易產生依賴感,他們會對他們“網開一面”,他們的態度好,就加深了對父母的好感和信任,如果他們的態度不好,他們會選擇有意識無視,就當作耳旁風一樣。
雖然這樣的處理方式對於孩子的懲罰力度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但對於另一個家庭成員和孩子產生依戀關係更有幫助,他們不會加深對這個父母的誤解,也不會因此引發更深遠的親子問題。
比如,在女兒成長中,對父親的需求有兩個高峯點,一個是2歲的時候,幫助她們對男性角色產生認知。另一個就是青春期,幫助她們探索異性之間的聯繫和交往。
如果在這兩個關鍵期裏,爸爸過於嚴厲,非但不利於她們對異性產生好感,甚至會產生一些誤解,原來男人都是這麼不苟言笑,不善解人意的,會影響她們未來的交友和組成家庭。
本不應該有明顯的界限
父母和孩子日常的交往模式,本不應該有太明顯的界限,誰扮演紅臉一個扮演白臉,對於紅臉的一方,總是冷冰冰地面對孩子,讓孩子永遠感受不到温暖和安全感。
而那個扮演紅臉的一方,就是無底線寵溺孩子,不管孩子有什麼樣的需求,都不會和孩子説不,即便察覺到有問題存在,也不會有任何異意的,而是等待白臉選手來管理孩子。生怕因此影響到自己在孩子面前營造的形象和氛圍。
而合適的相處模式是父母都有自己的底線和規則,不允許孩子觸犯,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指出孩子的問題和弊病所在。因為一旦失去了這個黃金時期的話,孩子身上的問題就會愈發嚴重,無法起到實際作用了。
今日小結:
在你的家庭中,孩子和誰的感情更好些?歡迎和我們一起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