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太極拳好比讀書上學,要有小學、中學、大學之分,各階段學習內容不同,重點也不一樣,教學方法必須有所創新,理論實踐並重才好。太極拳的三大基本功“活臂”“動腰”“坐腿”詳細講解。
才學拳,就相當於初進小學讀書,特別要抓好基礎課的學練,基礎課就是基本功,這樣才能目個重點,三個基本功,即“活臂”、“動腰”、“坐腿”。
一、活臂
太極拳練得好壞,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墜肘、坐腕、舒指、亮掌,這些通常習慣性的要領外,要特別注意把握兩點:即(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順,舒展自然。(2)必須以腰帶動,不能盲目自動亂動。
一代宗師李雅軒常對我們説:“胳膊、手一點勁兒都不能用,要高度鬆軟”。“兩臂要松得如繩兒栓在肩上一樣”。“兩臂要松得來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亂動,李雅軒先生指出:“……用心神氣意緩緩地命令着腰身脊樑,使其帶動四肢胳膊腿動……要絲毫地不自動,不零斷動,不局部動,不多動,不少動。……四肢多動,盲動,冒失動,或不動,或快慢不勻的動,這都是錯誤的,它只有太極拳之名而無太極拳之實,關於這一點學者需要注意”。
四肢亂動,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隨,全體完整而動的現象。上肢鬆軟沉墜這是練下沉功夫,氣沉丹田的需要,聳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氣上浮,導致心胸緊張與“上虛下實”之道唱反調,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這種機理是淺顯易懂的。
上肢臂手從武術技擊方面來看還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一是傳力,“其根在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之説,即説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後要通過臂手發出,非高度鬆軟,發勁質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傳送信息,即練“聽勁”的功夫。胳膊和手,與對方接觸,就能得知對方的動態和勁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是聽勁,傳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從高度鬆軟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線的錯誤。
還有一層功能,那就是所謂:“以意運臂,以氣貫指,內勁通靈”進而鍛鍊上肢勁力,但上述這些功能最初都必須從“活臂”練起才行。
初學練手,通常最容易出現的毛病就是亂動僵硬,練活臂就是要改變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動習慣,非改不行,因此稱為基本功。
二、動腰
初練太極拳常有隻見手足動,不見身上動的大毛病,其問題主要就出在不懂不會“動腰”上。
武術界一般都強調腰部的重要性,拳諺雲:“打拳不練腰,終身藝不高”。
《太極拳論》(張三丰遺著):“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此論核心在“腰的主宰”。每一拳式的完成必須在腰勁的帶動下一起完成達到“上下相隨”的要求,主宰於腰是指如何動腰,簡單來説,主宰於腰就是“動腰”,這裏還可以明顯看出,全身動作,起動在腰,腰就是火車頭,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拳經《十三勢歌》中雲:“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
進一步探討動腰的重要,有的老師就説,腰既是火車頭,一切動作都是從腰先動開始,那麼把打拳直接就想成是腰在打拳。這也是可以的,這和源動腰隙,留心腰間的説法是完全吻合的。
“動腰”屬於身法要領,是基本功,可是身法上還有其它要求,為何不同等看待作為基本功呢?情況不同層次不一樣,不能相提並論。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屬於內功,楊澄甫宗師早已定論,屬於高層次高年級的課程,是在提起精神全身放鬆之下,長時間逐漸養成的,學之談何容易。初學階段,只注意全身放鬆就可以了,不必提前追求。含胸拔背(包括寬胸闊背),也不是初學階段就能學到的東西,不必過分注意。
立身中正,只能看成是動腰的條件就行了。身法的各項要求是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提出的。實際上彼此密切配合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來理解,否則領悟機理就可能產生問題,不利於學拳,不可大意。
綜上所述,“動腰”是在全身放鬆的前提下,提起精神以立身中正為條件,以脊柱為軸,緩緩地進行全身腿足臂手的旋擰帶動操作。“動腰”動作主要是擰腰,是以脊柱為軸,在平行於地面的平面內左右旋擰動作。擰腰,就像洗臉擰毛巾一樣。
李雅軒演練的楊式太極拳套路中,每一拳式都有擰腰動作,如擋膝拗步掌,就是通過擰腰把根勁接上並送到手上的。
不會擰腰就不會就不可能把足手動作相連作好,達不到上下相隨,全身動作完整的要求。
三、坐腿
太極拳對下肢足腿的要求,稱之謂底盤根基功夫,極為重要,確也相當難練。許多練拳人多年功不上身,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對足腿的鍛鍊不得法造成的。
“坐腿”是練底盤功夫的一種方法。也可以稱之為“單腿屈膝負重練法”,也難掌握,因此仍應把它看作是一項基本功。張三丰祖師早在《太極拳論》中即提到:“其根在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這段話是論發勁,指明足是根基,蹬地接勁由腿部從屈到伸產生根力,再上送到腰到手,這就明確指出足腿底盤要有產生根勁的能力。
早年練拳中,結識幾位太極高手,都説太極功底在腳下,説法雖顯偏頗,但也明確指出了底盤功夫的重要性,根力的重要性。
李雅軒先生對於下肢足腿,經常強調説:“練拳時,身體如火車的車廂,足腿如車廂下之大盤簧,車廂是託在盤簧上的,不使車廂上起離開盤簧,也不使車廂觸及硬的鐵輪”。
這段話形象地闡明瞭底盤的作用和重要性,明確指出足腿既要有承受負荷的能力,又要能穩固地保持鬆柔有力富有彈性。腳下有根,穩固,自身穩定能力就強。推手發勁,常講要先拔根,這就是要破壞對方的穩定勢態,破壞其“其根在足”的能力,根力一拔,重心不穩,身法散亂,就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太極有功底者,底盤穩固,一般人是不容易推動的。
綜上所説,現將底盤的功能歸納如下:
①產生根力,向上送勁;②富有彈性,承受負荷;③柔軟有勁,增強穩定能力。
底盤功夫如何來練,方法不一,但其原理都是一致的,都是屈腿松沉,增加負重,以練腿足的承受能力為前提。靜練法,慣用站樁功,在全身放鬆,心意自然專一的條件下,採用不同姿勢,一站就是半小時,很吃力,不好練,目前採用者不甚普遍;動練法較普遍,通常採用“貓引步”,也難學。
李雅軒先生在四川傳授太極,採用“矮子步”。屈腿下沉,身形變矮,堅持腿部負荷不減,在身心放鬆的條件下,穩步長距離行走連續不停,一走便是1—2公里,滿身大汗,日日堅持,相當艱苦,但很有成效。
在上述練法的啓發下,我採用“坐腿法”效果亦好,我的底盤功夫就是用坐腿練出來的,它是從“矮子步”的功法演化出來的一種方法,其法簡述於下。
打拳時,屈膝彎腿,身心在大松大軟的意含引導下,不斷向下松沉,上身軀幹好像坐在凳子上一樣,增加腿部的負荷,不斷延長單腿負重的時間,邁步向前退後仍要輕靈穩當,如履薄冰緩緩移動重心(不能衝)。同時再利用拳式步型、步法的轉變,兩腿不斷地交換着單腿負重的勢態來進行拳架的運作。
“坐腿”法用單式教學效果較好,一般都採用打摟膝拗步掌的辦法,連續打上幾十個摟膝拗步,到出一身汗、腿部痠疼為度,只要痠疼感減少,自感不甚吃力時,下盤功夫就有一定程度了。
從上面所述來分析,練底盤功夫,不論靜練或動練,其內含深處實際上都是“坐腿”。
李雅軒先生説:“若學拳始終未覺有腿疼肩酸等情形,當是老師不對,當另請名師教正之”,此言擊中要害,不能不聽。
切記,太極底盤功很重要,坐腿而練易上功,此為正路。標清楚,重點突出,容易學好。根據我個人30餘年的教學經驗體會,初學太極應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