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紫蘇生長在田間野地裏,模樣非常不起眼,《本草綱目》説它“葉團而有尖,四圍有鋸齒”,這個描述可以説是很形象了。紫蘇的葉面皺巴巴、毛茸茸的,十分憨厚可愛。
常言道,識者是藥,不識是草,紫蘇不僅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更是一味流傳千年的名藥,而且藥性平和,價格也便宜,是任何一家中藥鋪子都能買到的平民藥材。
紫蘇,葉為紫色,這紫色的葉子可不簡單,有一個成語叫紫氣東來,説的是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便知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了青牛而來。所以,紫者,至尊之氣,這紫蘇便有甦醒人體正氣之意,能促進五臟六腑甦醒過來,有助於陽氣的生髮,化除各類邪滯。
不過紫蘇的葉子並不全是紫色的,也有兩面皆為綠色的,古時民間俗稱白蘇,其實它們同屬一物,還有一面綠色一面紫色的。有一句話是這樣形容紫蘇的,“原本青綠,或帶紫光,內外合一,卓有大用。”
紫蘇辛温,是一味散寒的良藥,專治老寒胃。現代人寒胃的太多了,這都是長期貪涼冷飲,暴飲暴食積累的結果。胃病大家都知道,三分治七分養,不吃撐、不吃快、不貪涼,這三點很重要。
有沒有既可食療又可藥療的好方法呢?那就找紫蘇的芯,吃飯的時候拌在粥飯裏,也不用刻意吃什麼藥,不知不覺就能把胃養好。
紫蘇對消化道的作用很好,當然它對風寒感冒也很好。
吹了冷風鼻塞流涕、畏寒、全身肢節痠痛的,取紫蘇葉5克,加入適量紅糖,開水沖泡後代茶飲。想要加強效果的,可以加幾片生薑進去。
風寒感冒初期,要用辛味藥,能行能散。中醫認為,邪之來路亦即邪之出路,紫蘇解表散寒,能夠打開肌表毛孔,讓邪氣自內向外透出。當身體逐漸回暖並微微出汗,感冒的症狀會慢慢消失。
紫蘇還能治療老慢支。天氣變化,咳痰加重,稀白稀白的,紫蘇10克、鯽魚茶15克、人蔘草20克,這三味在季節交替的時候,一吃就可以提前預防。
紫蘇散風寒,加強肺主治節的功能,人蔘草補益氣力,改善慢性體虛,鯽魚茶排除寒痰,三味藥面面俱到,所以這還是一個標本兼治的方子。
紫蘇葉散寒,紫蘇梗卻能行氣下氣。中醫上是怎麼講的?叫梗下諸氣。雖然同屬一物,但它們的走勢完全不同,一個是從裏往外走,一個是從上往下走。所以生氣悶氣,感到胸中脹滿的時候,要想到蘇梗,三五十克下去,濁氣莫名其妙就消失了。
紫蘇可以中和寒涼的魚蝦,從而解魚蟹毒,這是其他藥所不能及的。凡食用魚蟹後中毒導致腹痛嘔瀉的,可用單味紫蘇50克熬水,喝上一碗,症狀就會消失。
相傳,有一天,華佗帶着徒弟到酒鋪裏飲酒,鋪子裏有幾個少年正在比賽吃螃蟹,大家知道,螃蟹性寒,幾個少年吃多了螃蟹相繼腹痛倒下,眾人一籌莫展之際,華佗看到不遠處的小河邊長着幾棵紫蘇,連忙命徒弟採了回來,煎水給少年們喝下,少年們這才撿回了一條命。
紫蘇不單解魚蟹毒,還能解各種飽食,現代人吃的太好太雜了,導致脾胃不振,氣機瘀滯,吃飯沒食慾的,這紫蘇就能消除脹滿。所以不管是吃魚蝦蟹也好,生冷油膩也好,放點蘇葉進去,就容易消化。
歷史上,紫蘇獲得最高殊榮是在宋代。作為飲品,宋仁宗時,紫蘇曾被翰林院評定為“湯飲第一”。
身處大宋繁華的街頭,常常能看到街道兩旁有撐開的大大的遮陽傘,傘下是茶水桌,傘沿下掛着的招牌,上書“飲子”,這種場景在《清明上河圖》中就有佐證。“飲子”是湯飲在當時的稱謂,其中就有一味紫蘇飲子。當然,現在也有紫蘇飲,取紫蘇葉3-5張,洗淨後放入杯中,開水沖泡,加入適量白糖,熱天飲用,可助消化、增食慾、消暑降温還能預防感冒,除胸腹脹滿。
炎炎夏日,泡上一杯紫蘇飲,紫蘇那特有的清新的香氣便迅速蔓延開來,一喝下去,從嗓子到胃再到腹部像是被熨斗熨過一樣,從上到下平整而舒展,暑氣便也消了大半。
元代詩人方回有詩讚曰:“未妨無暑藥,熟水紫蘇香”。想想從前的人們想要消暑,就是在街邊買上一碗沁人心脾的紫蘇飲吧。
我是中醫老劉,專著中醫科普
記得點贊 轉發 關注!
健康問題可評論留言,儘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