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教育的本質不是“讓孩子懂道理”,説教行不通,用這個“軟方法”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健康

知名的教育家,法國的思想家盧梭就曾總結:“世界上三種沒用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分別是一直向孩子反覆説大道理、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以及可以的感動。”

此前,泰國的一段名為“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的廣告被不少網友轉載,稱讚這段廣告為“濃縮了一位母親的智慧”。廣告裏,炎炎夏日,女兒為了賺取零花錢,在母親的指導下做出了菠蘿棒冰。當她興沖沖地推着小車帶着菠蘿棒冰到市場上售賣時,卻發現無論自己如何吆喝,都沒什麼顧客。女兒回家問媽媽:“媽媽,我該怎麼辦才能把菠蘿棒冰賣出去呢?”面對女問,媽媽並沒有急於告訴女兒自己以往的經驗或者平常瞭解的道理,而是鼓勵女兒到市場上觀察其他生意好的攤位,讓女兒通過自己的角度思考別人是如何賣東西的。

女兒聽從媽媽的建議,到市場上認真觀察其他的攤主,發現不少攤主在介紹自己的商品時,還會加上一些誇讚商品功效、口味的廣告詞。於是,她也有樣學樣,當她吆喝時,便會加上誇讚自己的菠蘿棒冰是純天然的菠蘿汁做成、很香甜等,果不其然,不久便將菠蘿棒冰都賣出去了。在廣告的結尾,這位媽媽説:“只有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從實踐中總結經驗,他們才會真正理解世間的各種生存之道。哪怕哪天我不在了,她也能過得很好!”

“我跟你説了多少遍,這麼簡單的道理你為什麼還是不明白”、“我教了你這麼多道理,你怎麼還是一直犯錯”,這些來自父母的責問,想必大家不會陌生。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企圖通過給孩子灌輸各種大道理,以達到讓孩子覺得“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效果。然而,往往孩子表現出來的效果卻是反感父母的説教,根本聽不進這些道理。

教育的本質不是“讓孩子懂道理”,喋喋不休的灌輸大道理,很容易起到反作用!

皮亞傑曾指出過:“孩子通常只能從他自身的角度來了解、認知世界。”而不少父母卻覺得自己可以以過來人的身份,總結出的經驗、道理來減少孩子犯錯的可能性。在孩子還未犯錯時,便開始一直灌輸孩子各種避免犯錯的經驗,但孩子未曾經歷過,很多道理對他們來説是沒有具體概念。

就像孩子如果沒吃過辣椒,父母卻只一直強調孩子不能吃辣椒,而沒有告知他們不能吃辣椒是因為太辣的緣故。若孩子嘗試過後,自然懂得遠離。當然,如果是涉及到道德、準則的問題,父母可以多收集現實事件,讓孩子有直觀的瞭解。

而且不少父母在給孩子灌輸大道理的時候,都會帶有語言方面的攻擊與貶低。大多數的做法便是不斷提起以前孩子所犯的錯誤,這不僅僅會令孩子反感,還會無形中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令孩子變得自卑、膽小、怯懦。

不難看出,如果只是強行給孩子灌輸各種大道理,不僅達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還會傷害孩子的內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否定自己的,越來越自卑的同時,安全感也隨之缺失且對於親子關係的良好發展亦是有害無益。

在《正面管教》中提到:“孩子的好奇心、行動力以及觀察能力是非常強的,而他們的理解能力相比於成年人卻非常的薄弱。”也就是説,父母們與其像孩子灌輸他們難以理解的大道理,不如讓他們親生體會或者自行觀察。

説教行不通,用這個“軟方法”,孩子將懂得更多!

《後漢書》中提到:“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而相比於説教,讓孩子自己觀察體會,才是最有效果的“軟方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首先應做到的便是注意自身言行,通過日常的言傳身教,讓孩子在觀察中明白正確為人處事之道,在潛移默化中學會。

當涉及原則、底線、法律等,父母們不妨收集一些犯罪案例、法律節目等資料作為教育孩子的教材。讓孩子看到現實生活中,那些觸及道德與法律後的壞人們受到的處罰,以事實為教材,讓孩子有最為直觀、正面的瞭解。

當然,在讓孩子觀察、瞭解、體驗的過程中,父母們可以作為引導者,雖然不能直接教導,但可以從側面引導,並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與認可,讓孩子有足夠的信心將自己磨練成優秀的人。

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一個優秀、有責任心、敢於承擔、獨立志強的人,懂得社會的生存準則與道理。但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只是一味的灌輸道理、不斷地説教,孩子是無法真正理解的。

只有在親身體會、觀察、思考之後,他們才會將道理、準則融會貫通!正如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所説:“只有自己親自看世界,才能真正懂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