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驅寒祛濕穴位,艾灸養生愛好者不可不知道
中醫認為,艾灸可疏通經絡、調和營衞達到預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
《本草從新》雲:“艾葉苦辛,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治百病。”
體寒是萬病之源 女性體寒血瘀越來越普遍,而體寒血瘀簡直是萬病之源,會引起生理痛、肥胖等諸多的疾病,腰痛、關節痛、神經痛等“疼痛”經常會隨着體寒出現。而這些疼痛在通過洗澡、桑拿或熱敷使身體暖和起來之後,基本都會減輕。 另外,有時疼痛的部位會發熱,這也是身體本身試圖通過發熱變暖緩解疼痛的表現。此外,血瘀也是婦科病症的根源之一,《醫學準繩》曰:“夫人飲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滯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都指出瘀血與疾病的相互關聯。 艾灸哪些部位能祛除寒濕 01大椎穴 穴位:大椎穴是人體最大的穴位,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 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温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 主治疾病:幼兒體質虛弱、哮喘、頸痠疼、肩部痠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此外,大椎穴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02足三里穴 穴位: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按壓有明顯的酸脹感。 作用:足三里是人體穴位中運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主治疾病:頭暈、耳鳴、失眠、癱瘓、便秘、胃痛、腹脹、腹泄、消化不良、食慾不好、胃潰瘍、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闌尾炎、急慢性腸炎等疾病。 足三里穴位能夠提高免疫力,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所以從古代起就被作為要穴來使用。此外,還可以用來防止老花眼、中風、治療高血脂症等。 03關元穴 穴位: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三寸。四指併攏,置於臍下橫量,可在小手指的下緣處取穴。 作用:關元穴具有温腎陽、補虛,壯陽的作用。 主治疾病:元氣虧損的病症如中風、脱肛、身體無力、易疲勞、怕冷;男科疾病如遺精、陽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白帶病、子宮脱垂,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各種婦科疾病;下焦疾病如痢疾、脱肛、疝氣、便血小便滴瀝不盡,尿頻尿急、尿痛等。 04神闕穴 位置:神闕,就是我們俗稱的“肚臍眼”。 作用:艾灸神闕穴,能温通元陽、復甦固脱、調和脾胃、益氣養血。 主治疾病:對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虛喘等有防治作用。還有提高免疫力、調節臟腑功能,延緩衰老的作用。 05中脘穴 穴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4寸。 作用:中脘穴為腑會穴,同時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對於六腑的功能均有調節作用。 主治疾病:胃痛、腹痛、腹脹、嘔吐、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秘、便血。現在常説的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