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醫書給我們帶來什麼?(健康中國 奮發有為)
國家圖書館收藏的中醫藥書籍。王子秦攝(人民視覺)
陳仁壽 受訪者供圖
日前,《中華醫藏》首批圖書發佈,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中醫藥古籍的關注。那麼,當前中醫藥古籍整理工作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今後該如何更好地開展這項福澤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性工作?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江蘇省政府參事、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陳仁壽。
中醫藥古籍整理迎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
記者:當前中醫藥古籍整理的總體狀況是什麼樣的?
陳仁壽:中醫藥古籍是中國古代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對中醫藥的“傳承”“守正”高度重視,各級有關管理部門與廣大專家學者積極組織和參與中醫藥古籍的整理、保護與利用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
“十三五”期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完成了“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項目,整理出版了406種重要中醫藥古籍;文化和旅遊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組織《中華醫藏》編纂工作,全國大部分中醫藥院校參與其中,加上此次亮相的首批圖書,預計將有2200多種中醫藥古籍影印出版;每年均有中醫藥古籍整理項目被國家和省級新聞出版管理部門立項,各大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大量中醫藥古籍單行本和叢書,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源。
可以説,中醫藥古籍整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
沉浸到古籍原著之中,挖掘精髓尋找靈感
記者:中醫藥古籍出版的盛況是否説明其利用價值得到了廣泛認可?
陳仁壽:是的。不同於現代醫學,中醫藥的學術精華主要藴藏於大量古籍之中。我們雖已從古代醫籍中挖掘和梳理了大量的學術思想與臨牀經驗,並應用於現代中醫藥教育與臨牀,但這些還遠遠不能反映歷代醫藥學家對中醫藥學術內涵的全面深刻認識。為此,我們必須沉浸到古籍原著之中,繼續挖掘精髓、尋找靈感。
青蒿素的發明即是深入研究古典醫籍取得成果的最好例證。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中青蒿“絞汁”的方法,啓發了屠呦呦的科研思路,成為發明成功的關鍵點。受此啓發,許多中醫藥科研人員開始從古代醫籍中尋找靈感與思路,研發新方新藥,如治療新冠的“三藥三方”等,均來源於古代醫籍中的經典名方,科研人員對其作用原理的闡釋主要也是基於古籍的相關記載。此類方藥不僅可用於治療新冠,而且為治療各種疫病提供了新的處方用藥思路。
記者:也就是説,古代醫書對今天仍有指導意義?
陳仁壽:確實如此。在臨牀診斷用藥上,很多醫生已不滿足於現代中醫教科書中的知識,還從古籍中尋找治療思路與用藥規律,以更有效地治療各種疑難雜症。如近年來有醫家從古籍中尋找泄瀉、水腫、咳嗽、瘰癧、眩暈、失眠、夜盲等疾病的治療思路,分析古代醫家的辨治思維與用藥規律,加強對疾病的認識,為提高現代中醫臨牀療效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不僅如此,還有學者從古籍中梳理中醫流派的傳承與教育脈絡,以傳統的培養人才思維與模式為現代中醫藥教育提供新的借鑑。讀古籍、學經典、做臨牀的氛圍與風氣也在中醫藥界日漸濃厚。可見,中醫藥古籍的內容對當代中醫藥科研、臨牀與教育均具有啓示作用,因而得到了廣泛的重視與研究。
各領域專家協同對中醫藥古籍開展研究
記者:隨着新技術、新理念的出現,目前中醫藥古籍整理工作有哪些亮點?
陳仁壽:近年來,關注和研究中醫藥古籍的專家不再侷限於中醫藥領域,很多研究語言文字、歷史學、圖書情報與文獻學專業的專家學者開始關注中醫藥古籍中的文字校勘、史料整理、圖書管理、版本目錄等內容,並形成了新的研究熱點。
比如,很多社會醫療史專家深入到中醫藥古籍中,對中國曆代醫療社會史史料進行挖掘,總結出新的理論與觀點;敦煌古籍中不乏古醫籍,很多專家對敦煌古醫籍進行整理校勘,取得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敦煌醫籍文字考證類專著。
中醫藥古籍的電子化處理和數據庫建設也是近年來的研究重點,這種形式便於讀者更快捷地查閲文獻資料。古籍的電子化與數據庫有兩種類型,一是將古籍全文錄入並轉化成現代文本的電子圖書或數據庫,二是以古籍全圖像掃描方式生成電子圖書或數據庫。
近年來,包括各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在內的各地圖書館古籍部將中醫藥古籍掃描後建立數據庫,再發布至圖書館網頁,供學習、研究者查閲、檢索。這些古醫籍的電子化、數據化處理均需要計算機專業人員的參與。
各領域專家協同對中醫藥古籍開展研究,從多角度挖掘出相關學科知識,豐富了學術內涵,擴大了利用範圍,同時使中醫藥古籍閲讀和檢索變得十分便捷,促進了中醫藥古籍精華的傳播與傳承。
分批整理出版,實現“精選精注精譯精評”
記者:下一步,如何繼續推進中醫藥古籍整理工作?
陳仁壽:首先,加強古籍整理重要性的宣傳。吸引更多人學習和參與整理、研究古籍,積極引導古籍收藏單位和個人為古籍查閲、複製、整理和研究提供服務,形成大家關注古籍、重視古籍、支持古籍整理的局面,讓中醫藥古籍在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中發揮作用,作出貢獻。
其次,制定古籍整理相關章程。如要求各公有圖書館必須重視古籍的收藏、修復和展示工作,儘量使掃描後的古籍內容實現網絡共享,以便查閲。要支持中醫藥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古籍收藏單位對需要查閲和複製中醫藥古籍以從事科研與出版的研究者,應及時提供方便,雙方要積極合作。研究者在出版古籍整理成果時,要註明所據底本的出處,並對提供查閲、諮詢幫助的工作人員予以署名。
對於私人收藏的中醫藥古籍要制定相關政策,積極鼓勵並引導名醫名家後人捐獻古籍至圖書館。圖書館也可通過購買的形式回收,並對其進行整理和修復。對於捐獻古籍較多的名家可以在圖書館專門開設古籍收藏室,並予以冠名,如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的“繭齋書房”,即是以國醫大師幹祖望個人捐贈的醫籍為主要藏品建設而成。另外,對於市場流通的私人古籍藏品,需要購買的單位應當制定相應的財務制度,以方便購買。
第三,不斷提高古醫籍整理質量。中醫藥古籍整理出版要始終樹立質量為先的原則,對書目選取、出版立項、整理者確定、校勘註釋、編審定稿等每一個步驟都要嚴格把關,以確保古籍的出版質量。
同時,根據現有資源與人力條件,建議對中醫藥古籍的學術內容與學術價值進行評估和分類,分批次整理出版。先對重點古籍進行整理,慢工出細活;後對非重點古籍進行整理,雕琢出精品,這樣才能實現“精選精注精譯精評”的目標。
鼓勵中醫藥等學科增加古文獻教學內容
記者:在培養古醫籍整理人才方面,該如何發力?
陳仁壽:為適應中醫藥古籍整理需求,應大力培養古漢語功底紮實且掌握歷史學、社會學、文獻學知識,並具有中醫藥學術背景的人才。
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提出“鼓勵在文史哲、中醫藥等相關學科專業教學中增加古文獻相關教學內容,鼓勵有條件的院校設立民文古籍與漢文古籍兼修的古文獻相關學科專業”。
對此,有的學校做得比較好,在中醫專業本科教學中長期開設中醫文獻學課程。應當將中醫文獻學納入中醫學專業學生的必修或限選課程,以培養中醫專業學生的閲讀和整理古籍的能力。在中醫藥院校中還可以通過開展一些與古籍整理相關的活動,如古籍抄寫、經典朗誦、碑帖傳拓、線裝書製作、雕版印刷等,讓學生走近古籍、認識古籍、熱愛古籍,使其對中醫藥古籍產生濃厚興趣,進而樹立致力於從事中醫藥古籍整理的志向。
為了培養具有較高編校能力的中醫藥古籍整理人才,中醫藥院校應當重視中醫醫史文獻學科與學位點的建設,這是培養中醫藥古籍整理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承擔中醫藥古籍整理工作的主要陣地,目前這個專業畢業的研究生正在成長為整理中醫藥古籍的主力軍。同時,可以不定期開設中醫藥古籍整理培訓班,舉辦相關學術交流會,以不斷提高中醫藥古籍整理人員的編校能力與水平。(記者 熊建)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7月25日 第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