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的目的就是預防疾病,治未病。
治未病包含兩個方面:一個就是未病先防,另一個就是已病防變。
因此,春夏秋冬四季養生它的目的也是預防疾病,治未病。那麼四季養生怎樣才能預防疾病,治未病呢?
春季:是萬物復甦的時節,要夜卧早起,廣步於庭,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則會損傷肝臟,因此春季要善養肝臟;
春養肝
夏季:是草木繁茂秀美的時節,要夜卧早起,無厭於日。如果違逆了夏長之氣,則會損傷心臟,因此夏季要善養心臟;
夏養心
秋季:是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的時節,要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如果違逆了秋收之氣,就會損傷肺臟,因此秋季要善養肺臟;
秋養肺
冬季: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節,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無擾乎陽。如果違逆了冬藏之氣,就會損傷腎臟,因此冬季要善養腎臟。
冬養腎
長夏養脾胃:長夏是指夏季最後一個月份,此時正值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大暑,天氣最為炎熱,但同時降水偏多,濕度較大,故“濕”是長夏時節突出的特點。故兩暑期間,防暑強身在於顧護脾胃,養護脾胃之要在於祛濕健脾。
長夏養脾胃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説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到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者生,逆之者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為內閣”。
翻譯過來就是:春夏秋冬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根本,所以四時養生的總原則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為春、夏陽氣主導,秋、冬陰氣主導,所以春天和夏天要養陽,秋天和冬天要養陰。
《黃帝內經》
那麼怎麼來養陽,怎麼來養陰呢?
“以從其根”,這個“從”的意思就是隨的意思,順應它追隨它。就是順着它來養,順着做就行了,“根”是什麼,“根”就是四時陰陽。總的來説就是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以適應收藏的需要,順應生命發展的根本規律。
那麼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會怎麼樣呢?
如果違逆了這個規律,就會摧伐生命的根本,破壞真元之氣。因此陰陽四時是萬物的生長收藏的由來,是盛衰存亡的根本。如果違逆了它,就會產生災害;順從了它,就不會發生重病,這樣才可以説懂得了養生之道。
“聖人行之,愚者佩之”,道是聖人所去走,去實行,去遵循的。愚蠢的人呢?怎麼樣?是佩服它嗎?這裏的“佩”不是佩服,這個“佩”可以寫作“背”,就是違背。對於養生之道,聖人去實行它,實踐它,愚蠢的人則違背它。
那麼後果會如何?
順從陰陽的消長就能生存,違逆了就會死亡;順從了它就會安定,違逆了它就會禍亂。如果背道而行,就會生病。
最後關鍵點來了: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以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意思是:所以聖人不去治那個已經得了的病,而去治那個還沒有得的病;不去治那個已經發生的亂世,而去治那個還沒有發生的亂世;這就叫做治還沒有得的病。
那麼怎麼治未病,治未病的核心是什麼?治未病的核心就是養生。中醫有一個説法叫: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這樣説來中醫養生就是“名副其實”的上工了。
總而言之,《黃帝內經》了不起的地方,不是説已經得了病之後再去治,而是治未病。如果已經得病了,你才去給它吃藥,騷亂已經形成了,你再去治理它,這就好比渴了的時候,你才去打井,戰爭發生了,你才去鑄造兵器一般,不是太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