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小野果能量高,初入口又酸又澀,過後甘甜回味無窮,生津消渴
家鄉的屋前屋後不遠處都是山,或高或矮,山裏一年四季有各種野果,那都是我們兒時不可多得的美食,而山上零星分佈的餘甘子就是其中一種。餘甘子味道很特別,初入口時,酸酸澀澀的,但過一會,嘴裏就會有股甘甘的回味,這會,再喝上一口清涼的白水,那種甘甜甘甜的感覺,簡直不要太美好。
餘甘子,又稱庵摩勒、米含、望果、滇橄欖等,為大戟科葉下珠屬植物,廣泛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常生長在山地疏林、灌叢、荒地向陽處。果實肉質,球形,成熟時呈淡黃色,可以生吃,也可用糖或者鹽醃製後食用,具有去油、助消化、化痰、潤肺清嗓、生津消渴之功效。油柑的根、莖、葉、果都具有藥用價值,在我國民間藥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人常用油柑果實治療消化不良、胃腹痛、感冒、牙疼、咽喉痛、痢疾、咳嗽等疾患。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有詳細介紹:“餘甘果主治風寒熱氣、丹石傷肺、解金石毒等症,並有久服輕身,延年長生等功效。” 如今,餘甘子的功效更是得到了更多的權威認證。2015年版《中國藥典》則記載:“餘甘子,功能與主治:清熱涼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用於血熱血瘀,消化不良,腹脹,咳嗽,喉痛,口乾。”
人們吃油柑子,不在乎吃它的果肉,而是慢慢品嚐果肉中的汁液。一顆油柑子放到嘴裏,一口咬下去,先是一股又苦又澀的味道,第一次品嚐的人受條件反射會馬上吐掉,但你若是個不怕苦澀的人,慢慢地把汁液吞下去,之後就會有一股清爽甘甜的津液從口腔、舌下滲湧而出,感覺到的是先苦後甜,令人暢快淋漓,把你帶進另一種奇妙的境界。
別看餘甘子果肉只有薄薄的一層,但據有關研究證實,餘甘子含有黃酮類化合物,維生素C,胡蘿蔔素等,營養豐富,特別是它包含了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其VC含量相當於獼猴桃的8倍、橘子的17倍、蘋果的100多倍。此外餘甘子中的微量元素也非常豐富,如硒、鋅、鈣、磷、鐵等,經常食用餘甘子,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
最有趣的還是它的葉子,油柑葉型優美,在茂盛之時,我們會砍下枝丫拿回家曬,待葉片曬乾自然脱落後,把葉片收集在一起,塞進枕頭套裏,它就成了當時最佳的枕芯了。以前鄉下人就喜歡採它的葉子回來做枕頭用,有一股很好聞的清香味,多餘的葉片還會挑去集市賣,換點零花錢。那麼多年過去了,現在似乎再也沒有見到有人用它做枕芯了。
也許跟我一樣在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餘甘子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它的樹枝上會長“腫瘤”,專業述語叫“蟲癭”,這是一種病態美,是指在植物體上由於昆蟲產卵寄生引起的異常發育部分,其形狀多種多樣,這可是寶貝,據《嶺南採藥錄》記錄:“油柑蟲節,即(樹枝上的蟲癭),形如小欖,一結一個,內有小蟲,能治疝氣心痛,小兒疳積,酒積,煎水沖服,偏身骨痛並走注風,以之煎雙蒸酒服之,牙痛煎水含嗽。”
關於餘甘子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這種小野果能量高,VC含量是獼猴桃的8倍,橘子的17倍,蘋果的100多倍,若你家鄉有,請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