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提起“柯達時刻(Kodak Moment)”,人們想到的是值得留存與回味的美好記憶。然而,隨着數碼相機的更新迭代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傳統的相機膠捲早已淡出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柯達的股價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一直不温不火。
就是這家擁有140年曆史、一度陷入破產陰霾的昔日膠捲大王,成了最近兩天全球資本市場最關注的焦點。
所謂疫情改變命運,這一點在柯達身上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昨夜美股市場上,柯達的股價再度暴漲逾318%,盤中20次觸發熔斷,一度漲至59.98美元的高點,漲超650%,創7年新高。從7月27日開盤2.13美元到29日收盤33.20美元,3天累計上漲1480%,市值暴增13.6億美元。
柯達股價狂飆主要源於其與美國政府達成的一項協議。7月28日,柯達公司表示根據《國防生產法案》,公司獲得了7.65億美元(53億人民幣)的政府貸款用於仿製藥生產,其中包括特朗普曾吹噓能用於治療冠狀病毒的抗瘧疾藥“羥氯喹”。
據Robintrack數據,在過去的24小時內,有20000多名Robinhood用户將柯達股票添加到其投資組合中,使該股成為該平台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股票。
美國聯邦政府為何選擇了柯達?
在智能手機/相機崛起、膠片時代逐漸遠去的時候,老牌膠片企業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回大眾視線。
美國當地時間2020年7月28日,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U.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DFC)與柯達共同宣佈,前者向伊士曼·柯達公司提供7.65億美元的貸款以支持推出Kodak Pharmaceuticals業務部。這個新部門將生產關鍵藥物成分。
這是依據美國《國防生產法》發放的首筆貸款,旨在幫助加快可治療多種疾病的藥物在美國國內的生產,降低美國對外國供應來源的依賴。
美國有關部門稱,柯達藥業部門開工後,美國新冠藥品所需的1/4藥物活性成分都能在這裏生產出來。
(圖源:DFC官網)
根據美國食藥監(FDA)的定義,柯達製藥公司將生產關鍵的藥物成分,這些成分已被認定為必要的,但已陷入長期的國家短缺。雖然美國消費了世界上大約40%的用於生產仿製藥的大宗成分,但這些原料中只有10%是在美國生產的。
DFC的貸款將通過支持重新調整和擴展柯達在紐約州羅切斯特和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的現有設施所需的啓動成本,包括整合持續製造和先進技術能力,來加快柯達的上市時間。值得一提的是,明尼蘇達州目前是一個“搖擺州”,大選投票意向不明確。
一旦全面運作,柯達製藥公司將有能力生產25%的活性藥物成分用於非生物、非抗菌、非專利藥品,同時支持360個直接就業崗位和另外1200個間接就業崗位。有消息稱,其中包括抗瘧疾藥物羥氯喹,也包括抗新冠病毒的原料藥。
美國聯邦政府為何選擇了柯達?
柯達擁有龐大的工業設施,包括1600萬平方英尺的製造空間、實驗室、倉庫和辦公室、88個批量生產反應堆,現場發電廠和蒸汽供應,同時在有機化學制造方面擁有較長時間的經驗。按照設想,柯達的設施預計最多能夠生產仿製藥所用原料藥的25%。
同樣的轉型軌跡,我們也在拜耳公司 、3M公司和富士膠片等巨頭身上看到過。這些公司都成功地從精細化學品行業過渡到製藥業。
(圖源:柯達官網)
"柯達時刻"曾經是照片攝影的代名詞,而如今對製藥領域的發力標誌着該柯達公司正在轉變。
柯達首席執行長Jim Continenza表示,柯達正在進行有效的轉型,隨着時間的推移,該公司的藥品原料生產將佔到其業務的30%至40%。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柯達歷史上首次涉足醫藥行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如日中天的柯達就曾參與諸如阿司匹林的生產,但在1994年公司將醫藥業務以29.25億美元打包出售給了SmithKline Beecham,後者與葛蘭素威康合併成為了今天的葛蘭素史克。
"我們在藥物和高級材料生產方面有悠久的歷史——遠遠超過100年,"Continenza補充説,柯達現有的基礎設施使該公司能夠"迅速啓動和運行"。
柯達將利用這筆資金生產用於仿製藥的“起始原料”和“原料藥(活性藥物成份)”——目前,美國人消耗着全球大約40%的仿製藥原料供應,但只有不到10%的仿製藥生產是在美國進行。按照特朗普的説法,“這是將製藥業帶回美國的一個突破”。
新冠疫情暴露了美國在這方面的短板。早在疫情爆發之前,該國就已經有許多仿製藥供不應求,但疫情加劇了供應的短缺,包括一些鎮靜劑、麻醉藥,還有被特朗普所吹噓的、爭議較大的抗瘧疾藥物羥氯喹(福奇曾指出羥氯喹對新冠病毒無效),以及牛津大學研究發現的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有效的地塞米松。
業內人士認為,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之下,獲得政府鉅額貸款,對柯達來説是轉型仿製藥生產行業的一次良機。
相機行業曾經的霸主
(圖源:柯達官網)
提到Kodak柯達,許多80後可能還記得90年代非常經典的“留下精彩每一刻”的廣告。
1892年柯達公司誕生,到1996年,柯達公司擁有超過14萬名員工,它的市值達到了280億美元,它佔據了美國85%的相機市場,2012年柯達申請破產保護。
從誕生到巔峯,柯達用了近百年時間,而從巔峯到谷底,它只用了不到10年時間。
柯達的高管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種一開始只有0.01像素的低分辨率的數碼相機會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給自己帶來致命打擊。
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越來越多,柯達開始艱難生存,到了2007年,它就無法盈利了,隨後一年iPhone誕生,由手機拍攝的照片開始井噴,用柯達拍攝的照片數量直線下降,2012年1月柯達正式申請破產保護。
柯達歷史回顧:
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創始人伊士曼用他的專利生產了“攝影幹版”,就是柯達公司的前身。
1892年,公司更名為伊士曼柯達公司,並在此後的近百年的時間裏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影像產品公司,佔據了全球膠捲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
1994年,柯達快速沖印進入中國,並在之後的幾年裏陸續開設了八千多家門店。
到1996年,柯達在全球擁有超過十四萬名員工,市值高達280億美元。
然而自2004年以來,柯達幾乎每年都在虧損。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柯達只有2007年是盈利的,因為那年它出售了大量資產。當時,柯達先是出售了數碼相機業務,之後又以二十五億多美元的價格出售了其支柱業務——醫療成像。同年,柯達將其所持有的樂凱股份出售給了廣州的一家公司。
從2011年開始,柯達多次傳出破產消息,其股價急劇下降,其市值從1997年的三百一十億美元跌至二十一億美元。到去年,柯達的市值已降至1.28億美元,下降了99.6%。而截至目前,柯達的市值只有1.06億美元了。
2012年,柯達正式申請破產保護。據悉,當時柯達的資產為五十一億美元,負債達六十八億美元。並宣佈停產數碼相機、錄像機、數碼相框等產品。
柯達在100多年的時間裏擁有超過10000項專利。1975年,柯達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
上世紀九十年代,索尼、佳能和尼康等如今的巨頭開始進入數碼相機領域,而柯達仍不願放棄利潤豐厚的膠捲業務。
1998年,膠捲業務開始萎縮,但柯達的決策者仍然不敢發展數字業務,於是就錯過了轉型的最佳時機。
2000年以後,全球數碼市場迅速發展,而膠捲的需求卻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不斷下降。
2003年,柯達的膠捲銷售業績急劇萎縮,其影像部門的利潤從2000年的一百四十三億美元暴跌至不到四十二億美元。也是在這一年,柯達才宣佈放棄膠捲業務,將發展中心轉到數碼產品上。但直到2009年,柯達才正式停產膠捲。
成功“跨界”,百年柯達“起死回生”
從2013年退出破產保護、重新融資上市後,柯達就開始了自己的“跨界”之路,被迫進行了一系列轉型嘗試,包括進軍打印機、做電影膠捲,還一度與加密貨幣扯上了關係。
2017年,這個曾經的膠捲大王開始做雜誌。它推出了名為《Kodachrome》的藝術雜誌,隨後,柯達開始進軍時尚圈。它先後與Forever 21、H&M;等品牌進行合作,推出了一些非常“柯達風”的聯名產品,趕了一回復古潮。之後,柯達又和滑板品牌Girlskateboards合作推出了聯名滑板。
除此之外,柯達在電子產品領域也進行了嘗試。2016年,柯達推出了自己的手機。
在2018年初,柯達宣稱將和Wenn Digital合作發佈柯達幣,並稱柯達幣是“一種以圖片為核心的加密貨幣,將助力攝影師和代理機構在圖像版權管理上有更多的控制權”。當時,在區塊鏈被炒得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這則消息也曾令柯達股票“詐屍式”起跳,當日股價翻倍。
據柯達財報,其2019年收入為12億美元,同比減少7800萬美元,淨利潤為1.16億美元。2020年第一季度合併收入為2.67億美元,同比減少約2400萬美元,淨虧損為1.11億美元,季度末現金餘額為2.09億美元。
(圖源:柯達官網)
柯達執行主席Jim Continenza當時對財報的評價是,“柯達員工已經接受了大流行的挑戰,繼續為我們的客户提供服務,並重新分配資源來生產用於洗手液的異丙醇,並使用我們的ESTAR膠片基地生產口罩。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我們的計劃,以期將數字印刷翻倍,推出令人興奮的新產品,並重新調整業務以專注於客户。”
看來這個新業務要變成生產藥物了。2016年,柯達開始生產藥品原料。除了傳統的膠印業務,柯達的業務中其實還包括提供各種材料和化學,覆蓋包括醫藥中間體、航空航天、生物燃料、化妝品、定製和特種化學品、國防與核能、電氣元件、食品/營養保健品、影像學、光伏發電、薄膜電子等產業領域。
沒有任何人會想到,新冠疫情之下,柯達這家百年老店會以如此戲劇性的方式迎來新生。
編輯/鍾瑩曈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盧杉)、電腦報、wind、中國基金報
點擊底部菜單【渝康碼】
即可申領/查詢你的“健康碼”
【來源:重慶商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