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的脾氣是家長帶出來的|孩子憤怒時,家長該如何做?

看過一個讓人五味雜陳的新聞,説的是,在江蘇鹽城,有個12歲的小男孩跟媽媽一起參加酒席,因一時調皮把飯店的物品弄壞了,媽媽無法,只好照價賠償,可能因為丟了面子,又或是心裏不舒服,媽媽開始訓斥小男孩。意想不到的是,小男孩沒有低頭認錯,反而憤怒的衝上去打他的媽媽,還掐着媽媽的脖子。

在公共場所,還在這麼多親朋好友面前,媽媽徹底被激怒了,直接和自己孩子對打了起來。同桌的朋友趕緊上去拉開孩子,制止了這母子兩。事情還沒有結束,媽媽繼續不停的罵着自己的孩子,而周圍的人因為剛才的事件,慢慢的聚了過來,看見媽媽絲毫沒有住嘴的意願,男孩又被激怒了,兩人又扭打了起來。

看到這裏,讓我想到,生活中很多家庭多有這種類似的情況,只是沒有這麼激化和暴露下大庭廣眾之下罷了。孩子的情緒有很多,憤怒只是其中之一,很多家長卻覺得孩子發怒是一種很不好的行為,需要立刻制止。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

孩子的憤怒來自哪裏?是孩子認為沒有人愛我,發怒,雖然表面上不可理喻,氣急敗壞的樣子,其實他的內心裏充滿了恐懼和痛苦。

前文提到的那個男孩,媽媽在大庭廣眾之中,不停的訓斥他,讓孩子錯誤的認為,媽媽不愛他了,甚至壞掉的那件物品都比自己重要,在他害怕恐懼無助的時候,憤怒了,孩子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媽媽知道,我需要愛,我需要理解和幫助,而不是不停的訓斥。

媽媽完全就不理解她的乖兒子在那一刻為什麼會失控和憤怒,在親朋好友面前大失顏面,已經讓媽媽不能過多思考了,就發生了第二次的失控。

媽媽只覺得這孩子任性、需要管教,卻不講究方式方法,想着以暴制暴去壓制孩子,不管媽媽贏還是輸,都失去了瞭解孩子的機會。

《育兒大師》很多關心育兒經的家長是必看的節目,其中某一期,有個暴躁小男孩小花。

和媽媽一起出門買菜,回來的路上因為又累又無聊,就發怒哭鬧;飯前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地砸枕頭,跑到角落裏大哭大鬧等。

看節目的家長是不是覺得這孩子太容易發怒了,完全不考慮爸爸媽媽和周圍人的感受。讓大家覺得,做他的爸爸媽媽真的是人累心更累。

節目繼續下去,才知道,原來小花3歲的時候才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之前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小花這麼暴躁易怒,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小花通過這種方式,來試探長期不在自己身邊的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究竟有多少。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説過,孩子憤怒的背後,是愛和信心的匱乏。

很多家長,愛孩子愛到骨頭縫裏,疼孩子疼到心尖尖上,卻沒去想孩子真正想要什麼?

有一段「這是我見過最可怕的孩子」的視頻,可能看過的家長不多,視頻一開始就是小男孩砸椅子、掀桌子、丟東西、攻擊人,已經完全失控。而他的媽媽就像透明人一樣,冷漠的站在一旁,毫不關心,感受不到媽媽的愛的小男孩,愈發的憤怒,哭的撕心裂肺。

這個媽媽和孩子的親子聯結這一刻已經斷開了,也就失去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和幫助孩子的機會。嚴重點,孩子甚至會永遠斷開和媽媽的親子聯結。

知乎上有個小故事,説是一個網友小時候花了很長的時間疊了一瓶子千紙鶴,準備給外婆做生日禮物。然而某一天,媽媽朋友帶着個孩子來家做客,那個孩子看上了這瓶漂亮的千紙鶴,網友當然不同意。這時候,媽媽粗暴的拿走了他的千紙鶴送給了朋友的孩子。網友憤怒了,衝上去想搶下來。換來的是一頓暴揍加數落,網友被打的心灰意冷,從此懶的抗辯,做了個家長心目的“乖小孩”。

孩子發怒時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真正憤怒的緣由和需求,讓孩子內心關閉了聯結父母的通道。從此變得孤僻,不願和人交流,獨自揹着一身傷痛慢慢長大。這一切,孩子無力挽回。可為人父母的我們,是可以幫助孩子,讓孩子看到父母對他們的愛是多麼深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5 字。

轉載請註明: 李玫瑾:孩子的脾氣是家長帶出來的|孩子憤怒時,家長該如何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