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
濕氣可謂“萬惡之邪”
一年四季都存在
一般來説分“內濕”和“外濕”
外濕是外感濕邪所致
內濕一般是因為內臟出現問題
當有濕氣症狀時,不應忽視
及時調理可以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濕氣重的17種症狀
導致濕氣重的三大因素
飲食不規律
俗話説,“病從口入”,一般體內的一些疾病的發生有大部分都是因為飲食問題造成的,像夏天為了圖一時的涼爽,而吃一些冷飲,寒氣入體,但是沒能及時排出去,就會傷害人體的內臟。
不良的生活習慣
夏季的時候不宜過度待在空調室裏,冬季的時候不宜穿單衣,要注意保暖,“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另外,睡眠也要格外的注意,睡眠是健康的基礎,因為睡眠是人體身體排毒的時間,如果,身體內的毒素沒能及時的排出去,就會導致內臟發生問題,造成“內濕”,後患無窮。
缺乏鍛鍊
鍛鍊通常能把身體內淤積的水氣通過汗液的形式很好的排除出去,這樣就能很好的避免濕氣重的情況的出現。飲食與作息上不太規律的人,如果不經常鍛鍊,長時間就會造成濕邪入侵,為疾病的發生埋下很大的隱患。
藥店常見的四類祛濕藥
臨牀上,祛濕的方法歸納起來,大約可分為四類:苦燥濕法、芳香化濕法、温化水濕法、利水滲濕法。
苦燥濕法的中成藥
當歸苦蔘丸、二妙丸、龍膽瀉肝丸、六君子丸、二陳丸、足光散、獨活寄生合劑
區別用藥:
當歸苦蔘丸和二妙丸都是以苦寒藥為主藥,燥濕清熱,治療濕熱之邪引發的病症,應用範圍不僅僅限於説明書中提到的皮膚方面的疾患,對於很多濕熱引起的其他的疾病也可以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
龍膽瀉肝丸是清瀉肝膽濕熱的代表藥物,對於肝經濕熱上攻和下注都有良好的效果,但應注意,此藥大寒,辨證須準確,不可妄投。
六君子丸和二陳丸燥濕健脾化痰,是燥濕化痰兼調理脾胃的代表藥物。
足光散是外用燥濕藥,其中還添加了收濕斂汗的西藥成分,對濕熱浸淫導致的手足蘚有效。
獨活寄生合劑是治療風寒濕類疾病的代表成藥,在祛風濕類的口服藥以及諸如傷濕止痛膏等外用藥中,祛濕的方法基本都是苦燥法。
芳香化濕的中成藥
藿香正氣水、時茶顆粒、藿香祛暑軟膠囊、加味藿香正氣丸、祛暑片、香砂養胃丸
區別用藥:
藿香正氣系列、祛暑片、午時茶顆粒的組方中都既有散寒解表的藥物,又有化濕和中的藥物,都可用於在暑濕天氣裏感受風寒的暑濕型感冒;而午時茶顆粒的宣肺散寒之力更強,並有消食之功。
藿香祛暑軟膠囊針對“內温濕滯”,加丁香、生薑、法半夏加強了燥濕温中止嘔的作用。
加味藿香正氣丸較藿香正氣水調理脾胃的功效更強。
與前幾個藥主攻暑濕熱感冒不同,香砂養胃丸雖然也有不少芳香化濕藥在其中,但其無祛風之藥味,故總體功效是健脾和胃,化濕温中,與參苓白朮丸相比,二者同為健脾利濕藥,但前者偏濕,偏於治療寒濕困脾,後者藥性平,益氣之功著,偏於治療濕阻中焦導致的氣虛便溏等症。
温化水濕的中成藥
萆薢分清丸、五苓膠囊
區別用藥:
萆薢分清丸温暖下元,利濕化濁,可治療由下焦虛寒,濕濁下注所致的白濁,中益智仁和烏藥温腎,粉萆薢和石菖蒲利濕化濁,此藥應用淡鹽水沖服,取其鹹以入腎,引藥直達下焦;
五苓膠囊與古方“五苓散”略有區別,即桂枝改用了肉桂,由此其花氣行水之力有所減弱,而温腎助陽之功略有增強。
利水滲濕的中成藥
參苓白朮丸、複方金錢草顆粒、八正合劑
區別用藥:
參苓白朮丸以薏苡仁和茯苓利水滲濕,輔以其他健脾化濕藥,有“利小便以實大便”之功;
複方金錢草顆粒和八正合劑在利水滲濕功效之外,還有清熱之力,故主要治療濕熱下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