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影響有多大? 4種教養方式, 多數父母都在其列
有人會説,孩子性格不同,處理問題的方式自然不一樣。但兩位媽媽們的做法呢?要知道,其實孩子的性格是對家庭教養的體現啊!
常見的四種教養方式,多數父母都在其列
美國發展心理學教授鮑姆林德發現:學齡前兒童有着截然不同的行為類型,而每種行為都與特定的育兒方式高度相關。
在鮑姆林德教授的研究中,他認為成功的育兒方式由四方面組成:響應性和非響應性、絕對化要求與非絕對化要求。根據該特點,他把家庭教養方式劃分為四類:溺愛-縱容型,權威-民主型,專制-集權型和忽視型。
A、溺愛-縱容型
父母很少制定規則,隨着孩子的性情發展。但在這種教養模式下成長的孩子,往往缺乏抗壓能力,沒有常性(持續性),容易放棄,易衝動。
B、權威-民主型
父母具備權威,但會充分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並且給予他相對自由的空間和選擇的權利。在這種教養模式影響下,孩子往往更樂觀、積極、自信,且具備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C、專制-集權型
與上一條類似,但卻忘了給孩子空間和自由,認為孩子就應該無條件聽話。對於孩子而言,未來的他們常常會焦慮,不知道如何選擇,充滿負面情緒,家裏外面判若兩人。
D、忽視型
這類家長既不驕縱也不管教,任其肆意生長,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孩子長大後,往往缺乏適應能力,遇事無所適從,甚至有人格障礙。
孩子的行為和家庭的教養模式息息相關,家長採取怎麼樣的方式養育,未來就會體現在孩子的行為當中。
育兒專家:教養方式與父母的社會地位,有直接關係
根據中國教育追蹤調查報告顯示統計,將近38.8%的家庭都是專制-集權型教養方式。只有不到七分之一的家庭是民主-權威型教育。
曾有育兒專家做過一項研究表明,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父母,能夠和孩子進行頻繁的溝通,做到權威-民主型養。而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和孩子的溝通較少,一般會採取專制-集權型教養方式。
在這項研究中,説明家庭的教養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研究者解釋説,父母經濟條件越好,越有精力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和精神建設,也願意花更多時間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
而每天忙於奔波生計的家庭,家長過多的注意力停留在“生活”、“生存”上。在他們看來,努力生活掙錢,供孩子吃穿學習就是己任,和孩子的溝通相對缺乏,也很少意識到,跟孩子交流的重要性。
記得看過一則視頻。一位媽媽帶孩子乘坐地鐵,因為孩子弄丟了地鐵票,就一直打罵,被路人制止後,媽媽哭着説:“掙錢好難啊!”
當然,並非所有社會地位低的家庭,都無法做到權威-民主型的教養方式,而這其中還得做出一點點調整。
溝通,是“優良養育”的先決條件
每當孩子發脾氣哭鬧,或者不聽話了,有多少家長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靜下來認真聽聽,孩子鬧騰背後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可見,能不能和孩子進行溝通,是決定家庭教養方式的關鍵所在。
首先,明確規則和責任。
和孩子做到民主的前提,需要家長制定好規則,並明確責任。如果喪失了這一點,就變成了縱容-溺愛。
其次,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
在孩子三觀建立的過程中,需要家長(老師)來進行正確引導。但這並非意味着孩子是我們的附屬品,試着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就是對他最大的尊重。
再次,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空間。
為孩子創造能夠嘗試的機會,相信他能做好,誰也不是天生什麼都會,也是在失敗中積累經驗,才慢慢成長起來的。
記得哥哥最早學平衡車,我們總是擔心他騎不好摔傷自己,不是扶着他,就是拽着走。但後來先生放手之後,哥哥只用一個下午就學會了,他雀躍歡呼的表情,讓我和先生都感到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