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社交金句變坑娃名句,家長卻還不知情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健康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兜媽昨天在帶小小兜下樓玩的時候,遇到了件有意思的事。

小小兜看到滑梯那看到熟悉的小夥伴,很快就融入進去一起玩了。在孩子們玩得正開心的時候,突然蹦蹦跳跳地走過來一個小女孩。

她站在滑梯旁很感興趣地看着小小兜他們玩滑梯,小女孩看着大概3歲,一旁的媽媽看女兒想玩,就鼓勵孩子上去玩。

但小女孩明顯和滑梯上的那羣平均5、6歲的孩子不熟,害羞地拉着媽媽的手搖了搖,此時她媽媽又接着説:

“你去找哥哥姐姐玩呀,跟他們説‘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沒關係的!”

聽了媽媽的鼓勵,小女孩終於鼓起勇氣上前,找了離她最近的男孩小小聲問:

“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

在大人們看來,禮貌的小女孩肯定是會被接納的,但結果往往卻出乎預料。

被詢問的小男孩看了小女孩一眼,好像有些尷尬地撓了撓頭,一言不發地轉身自己玩去了。

小男孩的奶奶看到應該也是覺得孫子的行為不太恰當,對男孩説:

“妹妹想跟你一起玩你怎麼不説話呢,沒禮貌!”

小男孩這次看了看小女孩,説了句:

“我有好朋友了!”

小女孩眼淚瞬間就在眼眶打轉了,她媽媽趕緊抱着孩子去另一邊陪她玩。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個例,小小兜曾經也被這樣拒絕過,明明很禮貌地上前詢問是否可以一起玩,但要麼被無視掉,要麼就被拒絕了。

而原因有些是嫌他小,有些是覺得不認識,反正就不想和小小兜玩。

這種情況尤其是在一羣孩子中更容易出現,若是對方也一個人在玩,還是有較高几率被接受的。

有些家長會覺得是孩子不懂事、或者不熟悉,當然這種情況不是不存在,但重點其實不在這上面。

家長們想讓孩子主動和其他孩子打交道的時候,總會對孩子説:

“去,問小朋友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

在大人的認知裏,被問的小朋友應該會像繪本上或是動畫片裏一樣,熱情回答:

“好啊,歡迎你加入我們!”

然而實際卻是十次有七八次被拒絕,有些雖然口頭答應了,但在行動上依舊是沒接納的狀態。

也因此,不少家長就很苦惱孩子的社交問題。

而據兜媽的觀察得出的結論是:家長從詢問這步開始就錯了。

是的,大人們眼中的教科書級社交金句“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在孩子的社交中是沒什麼用的。

孩子的腦回路跟成人是完全不同的,他們的社交技能也跟成人不一樣,“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這句話,完全是大人自以為的社交金句。

家長們只要多觀察下孩子們一起玩的過程,就會發現這樣的現象:

大多數在後面成功加入進去的孩子,沒有詢問這一步,都是自己主動上前直接開始玩。

也不太會有像成人一樣,認識別人之前先介紹自己這一流程。孩子們往往就是無聲無息地融入進去了,有些孩子可能會主動問對方的名字,但會先自我介紹的很少。

家長們再回想下可能會發現,自家孩子和新朋友玩了兩三次,卻依然不知道對方的名字。

這並不是孩子缺心眼或是忘性大。

在孩子的世界裏,一起玩的夥伴最重要的就是一起玩,那些“你好”、“請”等禮貌用語根本無足輕重。

是大人一廂情願地把社交技能和禮貌用語混為一談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就曾説過:

“父母們懷抱着良好的心願,告訴孩子應該直接走到其他孩子身旁,詢問“我能一起玩嗎?”但我總是教孩子們不要這麼説,因為這相當於明確地給了對方一個拒絕的機會。”

再回頭想想,家長們是不是覺得有道理?

那麼如何教孩子進行正確的社交呢?

其實孩子的世界沒有那麼多規矩和彎彎繞繞。

比起詢問“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默默靠近目標,看他在説或玩什麼,再聊一下與他正在説或玩相關的話,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關注,這會有效得多。

若此時能為對方提供一些幫助,讓遊戲更有趣味性,對方自然會接納你。

下面兜媽給大家舉個具體例子:

幼兒園裏兩個小朋友正在玩積木,小朋友A看到了也想加入,就靠近他們看一會兒,然後説:

“你們這搭的是小房子嗎?”

其中一個孩子極大概率會回應是的,這時小朋友A就能提出建議:

“房子裏沒人呀,那邊有小人我去拿點。”

等小朋友A把小人拿過來,順勢就能問房子裏能住幾個人,他們需要幾個就給他們幾個,期間也能參與擺放。

若是發現小人放不下就更好了,這時小朋友A可以説:

“我們三個一起搭個更大的房子吧!”

你們看,這樣小朋友A是不是就能順勢融入進小集體了?

要讓孩子學會融入孩子的社交,就得教他們正確的社交技能。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

1. 引導孩子一起觀察

當孩子想要加入一個遊戲時,要麼是覺得遊戲好玩,要麼是喜歡和大家一起玩的氛圍。

這時家長就能引導孩子先在一旁觀察,瞭解他們玩的和聊的內容,只有瞭解了才能進一步想到他們或許還有什麼需求。

2. 教孩子學會肯定他人

在瞭解對方玩的內容後,既然孩子感興趣想一起玩,那自然是對對方持肯定態度的。

此時可以讓孩子上前問怎麼玩的,或者誇讚遊戲和玩遊戲的人的好。沒有人不喜歡被肯定的感覺,這樣就能進一步拉近距離。

3. 要想融入羣體,先做貢獻

要想真正融入進羣體,最快的方法就是你能為羣體做貢獻。

比如大家在踢球,就可以先撿球,大家在玩積木,就可以先幫忙拿積木。若是剛加入就提建議試圖指揮,被拒絕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4. 教孩子遵守秩序

不管是人類社會還是自然界,都有其遵循的規律和秩序。大人玩遊戲的時候有規則,一羣小朋友玩遊戲時也有他們自己的規則。

後來者進入羣體時規則往往都是制定好的,要想融入就得遵守他們原定的規則秩序,若是不遵守,你會發現很快就會被當成“搗蛋者”被排斥在外。

5.給予同伴關心

關心這件事,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學會的,需要在潛移默化中學習。

關心他人首先需要同理心,首先要能感受到別人的情緒或是看到別人的困境。

只有做到了這點,孩子才知道此時應該安慰、關心或提供幫助。

太小的孩子情感上的感知還未發育完全,有時是不懂“關心”這回事的,這時候家長可以代替或者引導他們去做。

比如小朋友摔了,幫忙去扶;搭的積木被破壞了,上前安慰並幫其共同搭建。

兜媽寄語

很多家長應該也沒想到,“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這句教科書級社交金句,竟會是坑娃名言。

大人在教孩子進行社交時,往往容易從成人社交出發,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孩子社交的誤區。所以今後在教孩子時,一定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喔~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