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用“聽而不聞”這個詞語來形容自閉症孩子,很大意義上是説自閉症孩子不能很好的理解老師、家長髮出的指令。
其實生活中的普通孩子也會出現,不聽指令、充耳不聞的現象。
在與家長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經常會有家長抱怨到,“跟孩子説話,他總是不能理解我們想説什麼,不知道是我們説的不清楚,還是孩子根本就沒有在聽我們講話。”
孩子不聽指令這個問題,我昨天已經帶大家分析了原因。
那麼,今天就説一説,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應該怎樣引導孩子,給孩子找到最合適的方法,就是孩子聽習指令的第一步。
聽覺是我們與人交流,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在我們的生活中,聽覺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僅次於視覺的重要感覺通
瞭解兒童聽覺感統能力
瞭解兒童聽覺感統能力,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聽覺是如何形成的吧。
聽覺是聲波作用於聽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處於興奮並引起神經衝動,經各級聽覺中樞分析後引起的感覺。
如果兒童聽力受阻的話,將會給語言的學習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
同時,兒童的潛意識分辨能力也會受到干擾,所以會變得焦躁不安,靜不下心來,影響兒童的情緒發展,注意力也會隨之下降。
聽覺中包含了:聽覺專注力、聽覺分辨力、聽覺記憶力、聽覺理解力、聽動統合能力。
因此,進行專業的感統訓練是解決孩子不聽指令問題的第一步。
運用大量時間來説話、閲讀,聽取孩子對聲音世界的理解,積極地遊戲、唱歌或者聽音樂,做一些單音節的聲音遊戲都能夠讓孩子將聽轉化為聽覺統合,也就意味着在耳朵和大腦之間發展出一種收集和翻譯聽覺信息的組帶。
家長要注意的三個關鍵點
給孩子充分的反應時間
很多家長不是不會下指令,而是在給孩子下過指令後,看孩子沒有什麼反應,就立即在下第二遍或者馬上就給孩子輔助。
這樣下指令的後果就是孩子過度依賴家長,他們知道即使自己什麼都不會,家長也會來幫助他們的。
所以在給孩子發指令時,家長要遵循“指令—反應—結果—停頓”的原則,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反應,發的二次指令一定要與第一次的指令是同樣的。
並且孩子無反應的時候,在二次指令發出之後5秒鐘後,若是孩子沒有反應再進行輔助。
指令要結合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下指令並不是很刻板的一件事情,他們現在學習的每一項內容都與家庭生活離不開。
所以,在給孩子下達指令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結合當時的情景讓孩子學習。
如:這個時候要吃飯了,我們可以讓孩子聽指令“拿碗,搬椅子”等等一系列的與此時相關的活動。
孩子要睡覺了,我們可以就“脱衣服、脱鞋子、上牀睡覺”等一系列活動讓孩子既能看到又能聽到,靈活多變的讓孩子來學習,還會逐漸的提高孩子的配合意識,理解能力,聽指令的主動性。
但是環境不同,我們學習的內容會稍微的有一些調整,不能刻板,要靈活多變。
注重發指令時的細節
在給孩子發指令時,家長還要注重很多的細節,否則同樣的努力卻得到的是兩個效果。
比如:需要走到孩子面前,弓下身子,得到孩子注意後再給與指令;使用簡明的語言,比如:"把燈關上。"
不用説成"寶寶你過去去把燈關上好不好呀?"指令就是指令而不是提問或商量。
比如要求孩子穿衣,不要説"你可以把衣服穿上麼?",因為如果孩子説"不可以"那指令就失效了;身體距離和聲音音量都要恰當,距離太遠或聲音太小,孩子都是聽不到的。
孩子聽指令的能力不是一天就可以練習出來的,需要家長長期的,用一致的指令來引導孩子,相信孩子的訓練效果一定可以有很大的提高。
如果孩子聽覺統合能力失調,那將造成聽辨能力差、聽耳不聞、口齒不清等,影響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影響社會互動性。希望父母們多多關注孩子的感統狀態,讓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少一些羈絆,多一些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