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面前,我們要做弱者,才能激發孩子的本能
毛毛媽媽生病了,但是十分擔心毛毛的生活,拖着疲憊的身子給毛毛做飯,洗衣服,但是毛毛卻還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同時還抱怨媽媽做的飯不好吃。
天天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第一時間就問爸爸媽媽,"媽媽,這個字念什麼?""爸爸,這道難題我不會啊?"爸爸媽媽都會積極給天天解答,似乎回答不出就體現不出自己的知識水平,還怕挫傷天天學習的積極性。可同樣的問題,天天都要問很多次。
東東不喜歡和別人交往,甚至還害怕與人交往,本來該東東自己去做的事情,總是不願意自己去做,然後讓爸爸媽媽幫忙代勞,像是參加各種輔導班,不敢自己去報名,只能讓爸爸媽媽幫自己去報名;自己在班裏受了委屈,也不敢跟老師直接説,讓爸爸媽媽給老師打電話。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晚上,在媽媽的催促下,萍萍一遍又一遍地讀着,這是語文課本上要求背過的一首詩。不一會兒她有些厭煩了,不愛讀了。
...
我們生活中經常能看到這些場景,這些問題也困擾了很多的父母,孩子為什麼每件事都要依賴父母呢?為什麼一點點地厭學、懶惰、無責任心、不知感恩……?
古語説得好:強將手下無弱兵、虎父無犬子。為什麼我們是行業精英,我們的孩子卻不像我們呢?
其實是很多時候,不是孩子的問題,是我們把所有的事都做了,我們太強了。有些做父母的在事業上努力拼搏,充滿自信與力量,這樣的父母,在生活中往往也是很強勢的,經常居高臨下地教導孩子,孩子還沒做事之前,就急切地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忽略孩子的理解和接受。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也比較高,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強,處處求全責備。在強大的父母面前,孩子很容易滋生自卑心理,沒有自信。長此以往,孩子變得沒有主見、事事依賴父母、遇事退縮、不負責任的性格習慣。他們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向父母求助,沒有一點兒虎父的威風。
還有一個原因是父母太愛孩子了。日常生活中,怕孩子幹活累壞了,心疼孩子吃苦,擔心孩子把事辦砸,不讓孩子動手,凡事都由父母來做。可他們不知,父母這樣做會讓孩子唯我獨尊、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驕橫霸氣的性格特點,他們只知為自己考慮,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不懂的心疼父母、關愛他人,造成孩子目中無人、眼中無事、手中無活的後果。一個被"保護"的人,怎麼可能去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呢?孩子在父母的保護下形成的品質上的"弱化",不能不令我們做父母的深思啊!
在孩子面前,我們要做弱者,才能激發孩子的本能我們所説的弱者,不是大家眼中想象的軟弱,是在孩子面前的做弱者,其實在優秀的爸爸媽媽眼中是一種智慧。爸爸媽媽藉助孩子渴求獨立的心理,然後在適當的時候抓住機會向孩子示弱,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讓孩子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能夠讓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有着更大的信心,孩子就會鍛鍊自己的能力,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毛毛媽媽要明確告訴孩子,自己今天生病了覺得非常難受,孩子要自己做飯,同時還要承擔照顧媽媽的責任。想必毛毛一定不但自己做了飯菜,還跑前跑後地照顧媽媽。毛毛能力得到了鍛鍊,也懂得了心痛人。
天天不停的問同樣的問題,是天天很輕易地從爸爸媽媽那裏得到幫助,以後遇到難題就習慣性地問爸爸媽媽了,自己就不會思考了,所以這時候要學會示弱,讓孩子自己嘗試解決問題。"這個字媽媽也不認識,你可以嘗試着動手查字典哦","這道題確實很複雜,咱們一起看看例題吧,看看誰能先想出解題的方法"。
東東不喜歡和別人交往,我們不應幫孩子去做,最好也要示弱,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鍛鍊孩子,這樣幾次下來孩子就有經驗了,説不定由孩子出面能夠比爸爸媽媽做的還好呢。
萍萍一遍一遍的背古詩,揹着揹着就不愛學了,這時,我完全可以這樣做:"行,那就不讀了,歇着吧,現在我可不如你知識多,我沒好好上學,識不幾個字,可是自從你上學了媽媽真跟你學不少文化呢,就説這首詩吧,叫什麼題目來着?哦,對對,你説的對就是《江上漁者》,我以前沒看過這首詩,都不知道説的是個啥意思,老話説,讀書百遍,其意自現。你讀的遍數比我多,你知道啥意思了嗎?"我想萍萍一定會想急於教會媽媽吧。
總之,試着做孩子面前的弱者,一段時間以後,你會在自己面前發現越來越強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