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選
古道者,古來人世跨空移時、運往行來之途;貫朝穿代、紉憂綴樂之線。
——《古道歇棚記》
尋一徑先人們所開拓出的滄桑古道,讓思想融入蒼茫大地,把腳印匯入綠苔石階,在感受自然美景、放鬆身心的同時,又增添了一層浪漫主義的人文色彩。
談起古道,你也許會想起茶馬古道、徽杭古道等國內著名的古道,而此次我們要去探訪的是一段大隱隱於市的山水至美之地,距離浙江義烏城區最近的古道——八嶺古道。
這是一條隱藏在江東街道青巖傅村附近層巒疊翠的大山裏的古道,它曾是義烏前往東陽的重要通道。據説從江東街道青巖傅村到佛堂鎮八嶺坑村的這段全長約5公里的石階小道,更是八嶺古道的精華。
我們從青巖傅村穿過甬金高速公路涵洞後開始進山,站在山口處的光明水庫大壩前,放眼望去,只見水面如一塊無暇的翡翠,閃爍着靜謐優雅的光澤,又如新泡的龍井茶,清嫩可愛,散發出陽春裏歡快跳動的光芒。一位漁人端坐在岸邊垂釣,微風起處,蕩起陣陣漣漪,真是“春日波光美如畫,人入畫中渾不知。”
開始進山了,一條僅容一人通行的山間羊腸小道從水庫旁邊向深林中延伸,兩邊陡峭的山上林木葱鬱。遠有青山,近有秀水,耳畔還不時有鳥鳴聲聲,我們走在有着數百年曆史的青石台階上,每一步都像在叩響着歷史深處的大門。這時,迎面走來一位扛着幾根粗大毛竹的山民,打了聲招呼,問起説是給地裏的莊稼搭棚用,望着山民遠去的背影,我彷彿看到了這一條窄窄的小道上先人們留給我們的一道道背影。在從前那個人行車馬慢的年代,古道上人來人往,往來輸送着貨物和人羣,它一頭連着故土與家園,一頭連着生計與夢想,它既是一條經商跋涉之路,更是一條承載歷史的文化之路。
這條八嶺古道是沿着坑底的水脈與地勢開築的,水道九曲迴環,山道綿延入幽。勤勞聰慧的先民們從山溪河底就地取材,路心低窪處填幾塊山石,陡坡踩蹬處開幾級石階,山澗湍流處造幾拱石橋。據同行的青巖傅村人小傅介紹,世傳古道中遺存有四橋,以乾卦四德之“元亨利貞”分別命名,乃為元善橋、普亨橋、利濟橋和安貞橋。
沿途路過八嶺寺一帶,有幾處殘磚破瓦的廢墟,據小傅説,八嶺寺早已蕩然無存,只有古道邊供行人稍事歇息的古涼亭廢墟以及陪伴在破損老屋旁的石臼、孤零的石凳、山岩下的老井,還在默默地堅守在這滄桑的歲月之中。
摩挲着眼前粗糲的石牆,大家似乎在與古道進行了一場心靈的交流。在這裏,我們不僅增加了對自然空間的認識,還拓展了對歷史時間的理解,古道兩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遺存隨着時間在不斷變化。“人一生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句哲人之語應用於此,顯得無比貼切。可有的東西卻又是一直無法磨滅的,當我們再次踏上曾經走過的道路,常會發覺周遭環境有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的行走不只是為了體驗這種變化,更重要的還在於重現記憶中的畫面。有一些人與事物,即便早已離開或者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也依舊會久久跟隨着我們,活在我們的記憶裏。
走到古道的後半程,坡度愈平,溪水漸滿,嘩嘩的流水聲不絕於耳,仿若山澗中奏響的悦耳絃樂,不時可以看到來遊玩野餐的遊客,更有甚者,搬來帳篷,也許打算在山裏住上一宿呢。大人們在高聲談笑,孩子在歡快嬉水,人們不時用手機拍下照片發到朋友圈留存下這一刻的歡樂。我們走過一座石拱橋,拐下一個土坡,此次行走的終點站——八嶺坑村便赫然出現在眼前。此時,春風、田埂、農舍、石階,我們目光所觸及的每一個角落,都洋溢着盎然的詩意,它們都似乎向遠道而來的徒步者們訴説着一個個意味深長的古老傳説。
於2020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