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宜章縣東部的瑤崗仙鎮,有一個特殊的羣體——礦山“淘寶族”,他們專門在廢礦堆場撿拾廢礦石,當地人稱“撿烤砂”。瑤崗仙鎮面積不大,只有23.325平方公里,卻是我國鎢業的起源地,也是湖南省最大的黑鎢精礦生產基地。這裏藴藏着黑鎢礦牀和白鎢礦牀的特大型礦山、308個不同品種的礦物晶體,是全球公認產出礦物標本最豐富的礦山之一,1914年開發,現在已是“百年礦山”。(圖/文 湖南日報新聞影像中心 郭立亮)
礦山“淘寶族”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們大多是來自宜章、資興和汝城等附近地方的農民,大部分為40歲至60歲,現場年齡最大的有70歲的老人,偶爾也有小孩跟着父母來幫忙,人少時有50至70人,多時有近200人。
一把鋤頭、一個鐵錘、一個蛇皮袋、一副手套,是他們的所有裝備。
撿礦工在埋頭撿拾礦石,遠處是瑤崗仙礦的職工住宅區。
礦山山高路陡,採礦主峯天鵝峯海拔1692米。巨大的廢礦堆場中,採礦丟棄的廢礦、廢石、廢渣堆放於此,約有100多米的垂直高度,堆場下面有碎石場,將礦加工成為建築材料賣出。受當前鎢礦選礦技術的限制,這些廢礦石中還含有一些微細的鎢礦石和其他礦石,因鎢礦石相對值錢,這些淘寶族就蒐集這些廢礦石。圖為貨車在傾倒礦石。
礦工用水沖洗礦石上的污泥,這樣撿拾起來就更方便些。
天氣炎熱,一名礦工用衣袖擦拭額頭上的汗水。七八月的陽光火辣,但他們早已習慣,這裏成了他們賴以為生的“天堂”。
幾位礦工在棚內用錘子敲砸礦石,將裏面微細的黑鎢取出,積少成多,變廢為寶。
一名女礦工展示自己撿拾到的含有黑鎢的礦石。
礦山撿礦雖然很苦很累,但是他們臉上始終都笑容滿面。
一名礦工的孩子也跟着大人在撿拾礦石,放暑假了,有些家長不放心孩子在家,便帶在身邊照看。
幾名撿礦工在棚子裏躲雨。
一名女礦工在展示自己撿拾到的綠熒石,這種礦石專門有人來收,作為礦石標本或者加工成手飾。
廢礦堆場突然發生大面積滑落,產生很大聲音和灰塵,“淘寶族”只好小心躲避。
下午,一些礦工收拾好東西,準備騎摩托車回家。
“以前鎢礦價格好,特別是農閒季節時,來的人特別多,現在鎢的價格掉了近一半,撿的人很少了,一個月能撿2000元就已經很不錯了”。 來自資興市山區的李大姐,攏了攏頭髮笑着説。
晚上依然還是“星光點點”,數十盞礦燈閃爍、聲音嘈雜,少數“淘寶族”打着礦燈在漆黑的環境中“撿烤砂”。晚上只有一輛倒廢礦石的卡車,他們卻仍要撿到凌晨再回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礦山“淘寶”,又髒又累,每天都是蓬頭垢面,還有滑落、受傷等危險,收入微薄,還很辛苦,但他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不願輕易離開。儘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們依然選擇留在礦山,因為這裏離家很近。在他們沾滿塵土的臉龐上,常常可以看到淳樸滿足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