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一天:手工製茶繼承人 2015.8.10日

貴州省湄潭縣手工製茶人熊啓勇,今年40歲,是湄潭翠芽遵義紅茶手工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作為第十代傳承人,20年來,熊啓勇一直潛心研究湄潭茶手工製作技藝,不僅打磨出自己獨特的純手工製茶方法,更注重遵從自然規則崇尚生態種茶,致力手工茶製作技藝的傳承保護。

 

熊啓勇生長在湄潭茶葉名山--雲貴山山腳下。2015年清明節前的一天早上,天還未完全放亮,他帶上中午的口糧,準備上山採茶。

 

湄潭縣永興鎮茶園有中國茶海中心之稱,是中國最大的連片茶園。湄潭茶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種植面積已達56萬畝,全縣有34萬人從事茶業行業。

 

湄潭翠芽遵義紅茶傳統技藝有21道工序,第一道是採青。熊啓勇將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的手工製茶工藝視為己任。

 

靠着雲貴山的優質土壤和縈繞山間霧氣的滋養,那裏出產的茶是得天獨厚的優良品種。今年因氣候適宜,茶芽普遍長勢良好。

 

湄潭茶的歷史可追尋到600年前的元朝。那時的湄潭茶人將茶製成像秀眉一樣的形狀,因此就有了一個很美很形象的名字--眉尖茶。清朝時期,湄潭茶還曾作為貢品專貢朝廷。

 

烈日、雨天、霧水茶不採,熊啓勇形成了自己採摘茶的方法。他的穿着至今依然傳統,斗笠蓑衣茶竹筐。

 

湄潭翠芽遵義紅茶生長在海拔1000多米高的雲貴山上,剛從廣東打工回鄉的弟弟(右)受到熊啓勇的影響,決定留下來跟他學習。中午兩人無暇回家,便沐着天地霞霧午餐。

 

藏在森林裏的茶園峯巒聳立,泥土疏鬆肥沃,是種養茶樹的最佳之地。出於對原生態湄潭茶的鐘愛,熊啓勇一直堅守在這裏,他的足跡踏遍了每一個山頭和每一條小道。

 

熟練掌握湄潭翠芽遵義紅茶手工製作技藝整套流程的熊啓勇,在茶山上虛心向老茶農請教。

 

在愛茶如命的熊啓勇眼裏,每一株茶都有一種獨特的香味,而每一種製茶技藝,追尋的都是將最本質的茶香發掘出來,展示一株茶樹最原真的生命狀態。

 

熊啓勇製茶時一直堅持用最傳統的工藝來製作,所製作出來的茶葉精細,品質高,茶客們都非常認可。認可的背後,是他對傳統手工製茶工藝的堅持。

 

曬青時聞一聞茶葉的味兒,熊啓勇就曉得曬多久可以搖青;搖青時嗅一嗅茶葉的味兒,他就知道什麼時候要殺青。

 

他家的加工廠就是一個扇形灶,灶上有一大一小兩口鍋。他説手工製茶最關鍵的是掌握火候。

 

熊啓勇一邊在熟練地揉捻着茶葉,一邊説,茶青下鍋後,先悶後揚,以整形為主,加壓不宜過久。

 

殺青是關鍵工序,第一鍋殺青過後,熊啓勇的手已是火辣辣的疼痛。

 

在熊啓勇看來,製作茶葉最難把握的就是曬青、搖青和殺青三個環節。不同年份的日照和霧氣生長出來的茶葉,手工製作方法有所不同。

 

經過數小時的炒制,一鍋新茶終於出鍋,經過反覆的篩選,精品出來了。他説,判斷茶葉好不好,一看茶湯二聞茶香三品茶水。

 

21道製茶工序中,鮮葉是基礎,搖青是關鍵,包揉是重點。湄潭翠芽遵義紅茶傳統手工製作於2014年被認定為貴州省級非遺項目,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5年4月,湄潭翠芽茶非遺傳習基地在陽春白雪建立,這是貴州首個茶類非遺傳習基地,熊啓勇是傳習基地的核心老師。他最大的心願是希望政府能夠更加重視傳統的製茶工藝,讓手工製作技藝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人的一天:手工製茶繼承人 2015.8.10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