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散步,生命深呼吸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休閒

還來不及與春天好好告別,海島便進入了立夏的節氣。疫情儘管剛剛好轉,計劃好的旅行還是無法成行,索性就在近處散散步吧,開啓一段夏日的“微旅遊”。

白沙門的大海邊散步,觀花樹明媚,大海揚波,偶見三五同黨,默不作聲,戴着口罩快步疾行,行至無人處,可以放心地大口深呼吸,這便是一天中難得的享受。關在城市裏的人,在每日清早或黃昏時分,從暖熱的屋居或繁忙的工作中掙脱出來,進入自然的天地散步放鬆,無異於服幾口“清涼散”,心中積鬱頓消,暢快不已。

相比於“遠足”,輕鬆隨意的散步更讓人心怡。《草葉集》裏説到,“散步是最人性的生活節奏”,散步的時候,將自己交與天空與大地,可以從諸多瑣事中解脱出來,與世界獨處。

散步最早源自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士服用五石散後的藥物反應,五石散據説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英、鐘乳石、硫磺等礦物配置而成,具有較強毒性,而六朝人喜歡服五石散,服下去之後五內如焚,渾身發熱,必須散步以資宣泄。因此有行散、行藥的説法,後五石散雖然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行散的方式還是保留下來,並演化為今天所説的散步。

散步享受的是無拘無束的自由感,沒有體系,不需要計劃。白居易的散步就很隨性,早上起來,“散步池塘曲” ,吃飽了飯,“散步長廊下”,天氣好的時候,“散步中門前”。中國古人,樂衷於遊山玩水,甚至將山水搬進自家院子裏,所以才有了蘇州園林等獨特的建築。在自家的園子中穿過長廊,觀花賞魚,看山賞水,自家的庭院漫步,便能感受自然的氣。庭院能承載的自然山水終歸有限,還有一種便如李漁在《閒情偶寄》裏提到的郊畦之樂,有着庭院中欣賞不到的郊外遊賞之野趣。

在散步的路途中,每個人的興趣點與樂趣不盡相同。宗白華先生説:“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到興趣的燕石”。

散步之際,一切便隨緣。去處不一定需山明水秀,但也覺心曠神怡,縱是郊外僻野,荒村陋巷,也自有情趣。好像梁實秋先生散步時的尋常風景,也有味道:“我從前沿着淡水河邊,走到螢橋,現在順着一條馬路,走到土橋,天天如是,仍然覺得目不暇給。朝露未乾時,有蚯蚓,大蝸牛,在路邊蠕動,沒有人傷害它們,在這時候這些小小的生物可以和我們和平共處。”

散步可獨行,可結伴,在思維碰撞中,常有智慧的靈光閃現。莊子與好友惠子一次散步到橋樑上,聊起“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話題,生出一段饒有趣味的哲思。世間萬事萬物皆有關聯,看似無系統的散步,似乎與邏輯相對立,但古今中外的哲學家,也大多喜歡散步,更誕生了許多“哲學家小路”,成了後人的朝聖地。在中國福建武夷山五夫鎮有一條“哲學家小路”,南宋思想家朱熹常在那裏來往。在德國海德堡聖山上,也有這樣一條路,蘇格拉底正是在那裏,提出了“哲學家”的概念。西方建立邏輯學的大師亞里士多德,就喜歡在林蔭道上和學生們邊散步邊討論,甚至因此將其創立的學派稱為“散步學派”。

培根有言:“散步利胃。” 在中國人眼裏,散步是項養生運動。隨着社會的發展,散步在醫學領域中的重要價值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每年的9月29日是“世界散步日”。在這一天,全世界各個不同國家的千百萬追求健康的人們都會湧上街頭,用散步大巡遊來慶賀這個節日。

一場疫情更讓我們明白,生命是如此脆弱。前段日子新冠疫情爆發時,人們被迫隔離在家中,失去了隨性散步的自由,如今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又可以自由出行了。那麼,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不妨常給自己一個鬆弛自在的散步,讓生命做一次深呼吸,從容不迫地自在前行。

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