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小朋友們查看飛哥採風另一種意境的早晨分享,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唐代的大詩人填詞的不是一個兩個,而是有一大批,當然不是因為他們總是心血來潮,而是因為他們都發現,曲子詞在很多時候表現温婉、細膩的情感時有着天然的優勢。另外,有很多詞調並非由他們所創,更多時候為宮中樂師或坊間人士創制,但他們所填的詞與諳熟音律的大詩人如李白、白居易等人相比,實在很難有留存下來的理由,於是我們今天見到不少詞牌名都源自名家作品。
就像“謫仙人”李白,我們對於他的詩實在是太熟悉了,大概隨便一箇中國人都讀過他至少數十首作品,但他的詞作卻接觸得並不多,但只要看到,幾乎就可以認定為這是該詞調的創始之作,不為別的,只是因為他們的作品留存下來的可能性要比其他人大得多。
今天要介紹的正是一首李白的創制詞調,雖然這首詞的真正作者以及創作時間到今天都仍然存在爭議,但其作品中所透露的內容與信息,依然與李白的生活年代有着高度的契合,因此我們不再糾結這個問題,而主要來讀一讀這首詞。
唐·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憶秦娥,又名《秦樓月》,由於正是李白首制此曲,故而後人又取詞中“秦樓月”作為詞牌名。此為雙調46字,上下片不同調,各片都為5句,且都於第1、2、3、5句押仄聲韻。這個詞調通常押入聲韻,各片後3句字數相同、平仄亦相同,且第3句都是疊第2句的末3字。
同一曲調多個詞牌名的情況與好的作品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憶江南》,但這個詞調是白居易的對頭李德裕為其寵妾所制,詞牌名即其寵妾名《謝秋娘》,因為白居易用此調填出“能不憶江南”句,被後人取句中3字為《憶江南》,很容易就忘記了原《謝秋娘》名,而這首《憶秦娥》太過深入人心,提及這個詞牌,首先想到的還是李白作品。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起2句就營造了一個悽婉的場景:女子被外面嗚咽般低沉的簫聲驚醒,一場好夢就此生生被掐斷。秦娥,傳説中的秦穆公的女兒,長得極是美貌,與一位擅長吹簫的男孩蕭史相親相愛,最後兩人飛昇而去。這裏當指秦地的女子(當然,美貌是必備條件),而秦樓則指女子居住的樓閣。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這3句,同樣有着淒涼的感傷之意,但跟後來的花間詞的那種濃麗或香豔之氣有極大的差異。之所以至今認為此為李白所制的人仍然佔大多數,正是因為這首詞中所展露的氣息,與李白的諸多古體詩有着極為相似的手法。
3句大意可以這樣理解:秦樓邊天空的明月,和灞陵橋邊的楊柳,見證了橋上一年又一年的傷感離別。但是由於主人公是“秦娥”,只應該是一個,因此另外一種理解可能更為接近詞人的原意:那年與他在灞陵橋離別之後,如今過去了一年又一年,天空的月亮升起了一次又一次,他還依然沒有歸來。
灞陵,在“長安城東七十里”,為漢孝文帝劉恆的陵寢;灞,是因為那裏有條灞河,河上有座橋,古時人們常常在這裏送行,並折柳枝作別,因此柳樹和柳條算是和橋一起見證了無數的傷離別。李白本就有《灞陵行送別》詩,其中有“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看來這裏一直都是斷腸處。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這2句其實是有着矛盾在裏面的,樂遊原上但凡遇到重陽佳節,應該是人山人海的,而這個日子裏長安道應該是人滿為患的。因此如果換一個角度的話,只能理解為:本來這個日子正是郊遊登高的時候,女子的戀人又不歸來,因此對她來説這個重陽節就真的是“清淨”的秋、冷清的秋了。
再多的人去樂遊原玩,再多的人在長安道上,對她來説,沒有戀人的身影,沒有他的音信,基本上就跟無人的街道一樣。就像現代一位女藝人的歌曲中所説,“孤單,是一羣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羣人的孤單”。樂遊原,在長安東南,亦為漢代樂遊苑舊址,可俯瞰長安,後成為唐代人們遊玩的去處,李商隱亦有《登樂遊原》詩;咸陽古道,咸陽為秦都,這裏即以此代稱長安道;清秋節,即重陽節,柳永《雨霖鈴》就有“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句。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詞人從開篇秦娥夢斷,越到後面思緒似乎越飄遠,從秦樓到灞陵,再到樂遊原,又到長安道,這種描述本身就已經超越了閨閣女子哀怨的小小情懷了,似乎有了對世間情景的寫實了,而最後3句也是讓更多人懷疑是否李白作品的原因。
如果我們只是從秦娥的角度來説,收尾3句仍然可以理解為:那個人斷絕了音信,夕陽西下,秋風吹過,那漢家的陵闕落寞地在夕陽的殘照之下,無人理會,我呢,是不是也像這陵闕,早已被那個人遺忘了?
如果換為對唐王朝命運的擔憂,而這種擔憂是詞人的,詞人的想法在歌舞昇平的時代沒有人理會,哪怕到安史之亂爆發前,這些聲音都不會被玄宗放在心上,更何況這首詞的創作時間如果是在開元中,那就更會被嗤為杞人憂天了。
這首詞讓人可以有多種解讀,但每一個讀詞人自然會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認為這是一首閨中女子思念戀人與對孤單的悵恨,應該是最為契合這首詞的本意的;如果你認為這是一首借懷人來表述對大唐王朝必有遠憂的諸多疑慮,卻得不到廟堂中天子的重視的抒懷詩,同樣是可以得到完美詮釋的。
讀詞的妙處正是在於可以不停地探索,而我們讀詞人,已經太幸運了,算是站在前人早已建好的房子裏,透過窗户看遠處的風景。而風景,正是1000多年前的詞人,只是聽了一曲短短的旋律,便照此填下創制之詞。再往後的人們,也是風景,因為他們根據創制詞又填制了很多作品,這才讓我們對於遠方的風景,或者説對於1000多年前的作品,有了更為全面的理解。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上方關注,與我共同解讀純美古詩詞。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