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不預約不出遊”成為生活新習慣

讓“不預約不出遊”成為生活新習慣

加長版“小長假”已近尾聲,不同於以往“説走就走的旅行”,“無預約,不出遊”成為今年“五一”旅遊的新亮點。在北京一些熱門景區,遊客忍不住點贊景區“預約制”的實效——“山和花海代替了人山人海”“童年記憶中的北海公園回來了”。

其實,預約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最大的好處是減少各種盲目的成本。比如,最常見是見面約時間,就是為了不白白消耗彼此的時間。又如,預約看病保證能看上想看的醫生,如果時間精確一些,還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等候。再如,乘車提前訂票,也有助於妥善安排行程。

至於旅遊出行的預約更是好處多多。“説走就走的旅行”説起來是浪漫利索,如果乘興到了目的地,景區買不到票則可能掃興而歸,白白浪費時間與金錢不説,還影響心情。如果能先行預約,顯然這些不確定性都可以避免。

更進一步,如果預約工作做得更細緻一些,能夠了解到景區的預約人數,以及分時段分地點的進入信息,還可以幫助遊客作出理性的選擇,減少進入景區的等候時間以及扎堆遊覽,更有助於提高出行的便利以及遊覽的體驗感,提高旅遊的質量。

預約出遊的本質,是提供信息透明的旅遊服務,是景區對遊客精確控流導流的有效手段,本身也可以大幅降低管理成本。如減少現場售票服務、減輕遊客集中的安全管理壓力等。

不過,景區實行預約調控客流,並非單純服務管理手段,還有其利益取捨。景區開門迎客,多一個人便多一分利,可謂多多益善。前些年旅遊黃金時段,景區人山人海、人滿為患,飽受詬病,因此才有了後來的限流規定。但在具體操作上,不少景區都實行景區現場售票與網絡售票並軌的方式,仍是售票優先於控流,結果導致控流不及時,遊客扎堆堵在景區大門的現象屢有發生。

可見,預約出遊對遊客來説是習慣問題,而對於景區經營者而言,則是一個利益取捨的命題。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各地對景區作出了更嚴格的限流規定,而全面實行預約出遊的出發點,是優先解決旅遊集中出行與疫情防控的矛盾,“新常態”中多少都有“非常態”的味道。待到疫後社會生活迴歸正常,預約出遊能否成為旅遊服務的常態,還有待觀察。

而要真正使得預約出遊成為旅遊的“新常態”,恐怕還得從根本上提升旅遊經營者提供優質服務的動力。即強化旅遊經營者提供信息指引、品質保證的義務,出遊預約服務成為旅遊消費的契約選項,引導旅遊經營者走出低維度對“人海”逐利的依賴,轉向差別化、精細化的運營,把更多的功夫下在平時,細水長流、提質增效。

至於遊客出遊的預約習慣,在一機在手、一點而就的大信息時代,並不是難事。譬如此次五一“不預約不出遊”,並沒讓遊客感到受限,反而有更多便利的體驗,這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房清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63 字。

轉載請註明: 讓“不預約不出遊”成為生活新習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