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上再識"辿"

千里秦晉黃河大峽谷,如詩如畫。近年來,隨着黃河右岸觀光公路的開通,不斷有來自大江南北的行遊者來此“打卡”。峽谷北端府谷縣境內的丹霞地貌景區——蓮花辿,也逐漸為外人知悉。

然而,引起筆者興趣的不是狀若蓮花的丹霞美景,而是其名之中的“辿”字。初見時,一臉茫然,讀書多年,愧識此字,遂望文生義,揣測與“山”有關,趕緊打開度娘,始知其讀曰“chān”,釋義為“地名用字”“(步伐)徐緩”,與“山”字並無瓜葛。其讀音似“禪”,又有蓮花相伴,猜想此字可能本來為“禪”,而訛誤為“辿”。其實,府谷本地人把這個字讀為四聲“chàn”,問之何意,多不知究竟。

黃河岸上再識"辿"

我們不妨從字源上看看“辿”字究竟何意?查《現代漢語詞典》,“辿”字釋義為:“地名用字,如龍王辿,在山西。”《辭海》載:辿,本作“㢟”,安步而行。《説文·㢟部》:“㢟,安步㢟㢟也。”段玉裁對此的註釋是:“引而復止,是安步也……‘鍾會兄子毅及峻、辿下獄。’……按即㢟字也,止之隸變作山。”而《辭海》對“㢟(chān)”的解釋是:“安步貌。”也就是説,“辿”字本來就是“㢟”字,但由於書寫流變“止”寫成了“山”字,因此有了“辿”字,其含義是緩緩走路的樣子。

事實上,古人命名地名多有考究,大概主要有兩類,一是地名中常常含有家國天下、長治久安之意,或者直接表明建制級別,這類主要用於正式的行政區域或者城池名稱,如“長安”“綏遠”或“北京”“蘭州”等;二是小地名,多因山形地貌、水勢川向,其用字無非山川溝梁畔、坪砭灣塔灘,諸如“張家川”“李家山”等。因此,蓮花辿所用“辿”字,令人費解。

近讀《府谷縣志》(1994年版),其“風景名勝”條曰:“黃河從君子津蓮花纏入縣境,西至龍門……”“蓮花纏山位於縣城東北……東纏屬河曲邊外,峯巒較少,西纏屬縣邊外,相峙10裏許……右挹東纏,左盼西纏……紅者白者,高下團聳,紛披連接,宛若一大池勃綻之蓮苞。”這段文字多次用到“纏”字,而且可以看出先有“蓮花纏”之名,爾後才有“蓮花纏山”的稱謂。再讀清雍正《府谷縣志》,其“山川”條曰:“黃河,自塞外,歷河套。由蓮花纏入縣東北境……”清乾隆《府谷縣志·卷之二》“山川”條載:“府邑皆重岡巨阜蜿蜒……又四里蓮花纏,一名大纏,即黃甫邊牆起築處……”“榮河十景紀略”條載:“蓮纏聳勝,即縣東蓮花纏山……而山石一路皆紅白相間,鮮色可餐。峯巒之遠近高下相錯雜,奇麗萬狀……宛若一大池勃綻之蓮苞焉。雨後,墩容華滋,苔蘚鋪綠,彌覺荷葉增勝,抑又秀甚。山以蓮花纏名,有以也。”且有兩首古詩讚美“蓮纏聳勝”,其一,榆林知府舒其紳贊曰:“雲端排碧障,聳秀擬池蓉。菡萏青千仞,芙蕖翠萬重。優曇誰咒缽,元象孰投筇。好約廉溪伴,來尋世外蹤”;其二,乾隆府谷知縣鄭居中詩曰:“迢遞蓮花勝,亭亭狀邑東。麓盤河澗入,巔簇華峯崇。玉畔苞煎浪,腰纏彩列虹。相傳君子濟,信此見高風。”蓮花纏畔為黃河古渡,傳説因管理渡口的津長重義輕利,而被漢桓帝賜名“君子渡”。

查《現代漢語詞典》,“纏”為“纏”字簡體,有纏繞、糾纏之意。《辭海》“纏(纏)”字解釋為扎束、圍繞。《説文解字》曰:“纏(纏),繞也。從糸,廛聲。”至此,我們可以看出,“蓮花纏”的命名本意應似為:黃河一路從河套平原西來,似乎留戀這片蓮花丹霞,牽掛這方淳樸百姓,曲曲折折、纏纏繞繞,情有不願、心有不甘,一番難為之後,方才側身秦晉大峽谷而去。

有意思的是,“纏(纏)”字的後半部分“廛”。《説文解字》對其的解釋是:“二畝半,一家之居;從廣、裏、八、土。”意思指,兩畝五分地,為一户人家建房居住的土地,也即合法可用的宅基地。段玉裁又解釋説:“裏者居也,‘八土’猶分土也”,合起來就是分土建房居住的意思。百姓要能樂業必得安居,這也是農耕文化的應有之意。根據古代禮制,一家之居,即二畝半。《詩經·伐檀》曰:“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三百廛”即指三百家,勞動者質問貴族老爺不事耕作,還為什麼要收取相當於三百家的穀子呢?根據《周禮·地官》,廛、裏都含有住宅的意思,其區別是:庶人以及農、工、商的住所稱為“廛”,而士大夫們住的地方叫做“裏”。安土重遷的中國人,把土地的恩賜、安居樂業的期望、家國秩序的治理等理念,全部融進了古老而神奇的漢字之中,文以化人,代代傳承。

大家都知道,九曲十八彎的黃河從聖潔的青藏高原奔騰而下,一路高歌,衝出青銅峽,款款而過寧夏平原,轉身回眸,緩步東進河套平原。黃河極像一位翩翩舞者,行至河套東端,再次側身左轉,沒入晉陝千里峽谷,而蓮花纏就是峽谷的起點。這片土地,也正是那首著名的陝北民歌——《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的誕生地。

山水是風景,文化更是風景,山水悦目,文化賞心。蓮花纏,作為晉陝峽谷新興的景區,更應注重其文化意涵的挖掘,講好黃河故事,弘揚傳統文化。因此,建議將鐫刻在景區主廣場巨石上的“蓮花辿”三字改為繁體的“蓮花纏”,並附文詮釋,或可增景色而享遊者。

馬騰明

本文來源:榆林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42 字。

轉載請註明: 黃河岸上再識"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