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旅遊促發展 水背煥新姿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休閒

水背村,座位於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大壩鎮,在省道S230定忠線旁,距和平縣城3.8公里。舊稱和平峒,明正德十三年前未建和平縣治時是和平巡檢司所在地。

地處丘陵盆地,和平河在盆地中央自北向南蜿蜒流過。兩列丘陵小山環繞兩旁,沿河兩岸有着寬闊而平整的田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從遠古以來,人們就在這富庶的地方繁衍生息。

2018年,水背村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素有“廣東古遺址之鄉”稱號、“廣東省古村落”之美譽,這裏是瞭解和研究和平縣歷史及客家文化習俗的重要根據地。目前發現有4處新石器時代遺址,6處青銅時代遺址,1處東晉時期墓葬,1處唐代墓葬。

明代起,客家人遷徙到這裏安居,盧朱陳姓就是從明朝年間遷徙到水背村的,在這裏,至今仍保留一批獨具明清建築特徵的祖居,核定有保留價值的老屋共10處,文物保護的有8處,自建保護的有2處。

老盧屋,由盧姓人家建造,因房屋臨近河邊,故將房屋設計成橢圓形,似船形,以求吉利,因此又稱為“船形屋”。走進老盧屋,走過一重又是一重,房屋間間相連,泥磚、青瓦重重疊疊,與地上的鵝卵石相映成趣,是和平縣內少見的明代龍衣屋。原來的古道就從老盧屋門前通過,是縣城北上的必經之路,屋前有數百年樹齡的大榕樹掩映。

在老盧屋背後,是明代和平巡檢司的舊址“書香圍”,明代的巡檢司一般設於關津要道或要地,負責稽查往來行人,打擊走私,緝捕盜賊。盧姓人買下這批房屋後建成如今“龍衣屋”的形狀,但在屋後仍保留下當年的碉樓和厚達70釐米的泥磚土牆。書香圍證明了當時水背村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同時對於研究王陽明文化提供了依據。

袁屋,始建於清代,四進五橫佈局,巷道縱橫,四角建有碉樓,外牆布槍孔,是一座防禦性能極強的圍屋。

龍聚圍和仁修樓均建於民國時期,屋內隨處可見精美雕刻,雲龍、麒麟、松鹿、花卉等格式圖案精緻生動。

據統計,水背村有大大小小古遺址30多處,古遺址之多在河源乃至全省來説屬罕見,這些散落在水背村各時期的文化遺存,已經成為研究東江流域文明溯源和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曾經熙熙攘攘、遊人如織,也曾經門前冷落鞍馬稀,如今,隨着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這座瀰漫着濃重歷史氣息的古村落開始重返人們視野,水背村迎來着一批又一批慕名而來的觀光者。

人們開始重新認識腳下的家園,這些古建築古遺址是我們傳承文化的血脈所在,是我們辨識故鄉的符號所在,也是我們棲居心靈的原鄉所在。

在得知村委要發展旅遊業,創建鄉村旅遊點時,有30多户村民無償向村集體讓出自家老屋的使用權,供村委進行招商引資、建設民宿,村民們以實際行動展示着他們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胸懷。

在着力保護和開發古建築古遺址的同時,水背村人民也用心建設着新農村新家園,如今的水背村,房屋新了、道路寬了、路燈亮了、河岸好了、廁所革命見成效,村級電商服務站、兒童之家、老年公寓、衞生站等公共設施也如雨後春筍般“長”起來了。

看水背村文化廣場上,村舞蹈隊員跳起輕快恣意的舞步,老年樂隊奏響歡快熱烈的樂曲,孩童在籃球場上奔跑跳躍,光伏發電、民宿建設熱火朝天,新產業新業態帶來新的希望。

未來,水背村將依託客家文化、陽明文化、古遺址、古建築羣,打造面向現代化的特色旅遊產業,這裏將開發古村落羣旅遊項目,體現古村落文化、陽明文化、客家文化與現代旅遊生活圈的有機融合;圍繞水文化,打造温泉主題精品民宿,依託和平河兩岸景觀,打造一河兩岸人文治理的水文化長廊;發揮土地資源優勢,開發休閒觀光農業;發展養老產業,建設養老區,活用老年活動中心,開展適宜老年人的活動項目,吸引老年遊客到水背村休養。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於全體水背村人民而言,“初心”是保護和開發好這一處處閃動着歷史光輝的古建築古遺址,“使命”是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遊,實現鄉村振興。

水背村準備好了,水揹人民準備好了,熱烈歡迎每一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