塊塊稻田連成片。
閒庭深院晚風花香,百年桑樹綠蔭環繞,美麗村落鄉情凝結,家庭農場草莓飄香。這一花一樹一村落一農場勾勒出多少人嚮往的春日美景。去長豐縣朱巷鎮採風,這四處是必須打卡的“網紅”景點,村在景中,景由村來。春風徐來,一時竟分不清是花香還是風味。春已至,芳菲來,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你心動了嗎?
滿院薔薇關不住 私家花園惹人醉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唐代詩人高駢筆下的美景用來形容王化武的私家花園再合適不過。
在朱巷鎮,王化武的花園稱得上是網紅景點,多少人踏足尋味。4月30日,記者來到朱巷社區,一睹這私家花園的風采。
離院十米遠,記者就聞到一股淡淡的花香。抬眼一看,滿目皆是奼紫嫣紅的薔薇花。一朵朵盛開的薔薇花爬滿整個庭院,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似乎也賞不夠這不可多得的春色。
朱巷鎮,王化武老兩口站在爬滿薔薇的院牆邊向觀花者揮手問候。
院外是風景,院內是景緻。走近一看,粉紅色、黃色、紅色、白紅相見等多色多姿的月季花競相綻放,高低不同,錯落有致,煞是好看。從最初的十枝薔薇花起步,到如今滿院的景色,王化武用了4年時間,現在更是月月不斷花,人在花中過。
“我其實是外行,就憑着自己的興趣愛好才開始養花的。”王化武告訴記者,退休後,子女都不在身邊,他便琢磨起養花這件事。有愛花的村民經常到王化武家拜訪求花,還有陌生人組團到他家賞花取景,王化武都予以滿足,他説這是別人對他的認可和對美景的嚮往。
房屋、道路掩映在翠綠的樹蔭下。
百年桑樹生九丫 枝繁葉茂撐“綠傘”
同在朱巷鎮內,油坊社區的美景也是可圈可點,首推的便是那棵百年桑樹。
小時候對於桑樹的印象,還停留在兩件事上。一件事是吃完桑葚後,必定是從手到衣服都染上了紫色,最終免不了遭到大人的一頓訓斥,但是甜蜜的味道留存至今。另一件就是背過的一首漢樂府詩。“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那時候,同學們都覺得羅敷手巧人漂亮,才會讓路人過目不忘。
早聽説朱巷鎮內的桑樹小有名氣,走近一看,桑樹猶如一把撐開的巨大“綠傘”,覆蓋之處皆是綠蔭。“這樹很少見。”村民尹良喜介紹村裏的“寶貝”時,滿臉都是驕傲。
一些遊客在百年桑樹下留影。
俗話説,人無十全,樹無九丫。但這棵桑樹就是天然九丫,枝繁葉茂,且從來不結桑葚,常常為人津津樂道。
油坊社區黨支部書記梁正成告訴記者,桑樹所在位置住家密集,是以前老村莊的中心地帶,住在周邊的家族人丁興旺。後來隨着人口逐漸增多,老房子才慢慢遷移。作為油坊社區的一大地標,去年社區將桑樹周邊保護了起來,打造成村民休閒納涼點。據介紹,由於桑樹名聲在外,不少外地遊客慕名而來。
留住美麗鄉愁 發展鄉村旅遊
百年桑樹所在的油坊社區有着近千年的家譜記載史,步入社區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點,你會感受到這裏美得走心,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味道。
寬闊、平坦的柏油路向偌大的村莊裏延伸,一座座農家居所在綠化苗木掩映下熠熠生輝,村外的一片片農田沃野飄香……視野所及、行之所至,美得讓人心曠神怡。曾經灰頭土臉的小鄉村,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抖落了滿身塵埃,呈現出一幅環境優美、鄉風淳樸的新風景。
這個美麗鄉村示範點與別處大有不同,沒有大拆大建,沒有照抄照搬,而是在原有基礎上加工修繕,留住清新、質樸、自然的美麗鄉愁。
記者沿着環村路走了一圈,不過15分鐘左右,與環村路相連的還有1公里的紅色慢行跑道。晚上路燈亮起,吃過晚飯的村民們結伴出門漫步,説一説最近遇到的新鮮事,生活愜意幸福。
在農耕文化園內,一件件歷經滄桑的農具,不知不覺會喚起對故鄉養育之恩的深情記憶,舒展着對故土不捨的無限眷念。梁正成説,社區把一些老物件保留下來,就是希望讓外出務工的人回來能找到家鄉的感覺,能記住鄉愁,留住鄉情。
今年已經76歲的甄宜伍既是家鄉鉅變的見證者,又是參與者。“以前的環境與現在不能比。”甄宜伍現在是村裏的一名環衞人員,都説環境改變人的言行,甄宜伍感觸很深,自從鄉村變美了,隨手扔垃圾的人也少了,大家都在改變。
鄉村變美了,怎麼讓人氣旺起來,這是油坊社區正在下功夫要解決的大事。“我們正在全力打造鄉村旅遊。”梁正成稱,油坊有八百畝的草坪基地,千畝蝦稻養殖,還有正在施工的小豬樂翻天影像項目,相信不久後的油坊社區也是炙手可熱的“網紅村”。
脱貧户明星的種植大棚。
家庭農場草莓飄香吃喝玩樂一網打盡
賞了這麼多美景,口渴了沒?那就得移步到李澤賢家庭農場,讓人垂涎欲滴的正宗紅顏草莓靜待君來,一口咬下去,保證是唇齒留香。
李澤賢的家庭農場位於陳莊村,21畝的草莓基地成了多少回頭客的念想,要知道,農場裏的草莓大都成了南京人民餐桌上的“香餑餑”。在這裏,還可以品嚐到朱巷最地道的紅燒仔豬肉、最具特色的功夫雞、農家小灶秘製的豆製品等城裏鮮見的土特產,大快朵頤之後是滿滿的幸福感。
這裏也是孩子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樂園。春天一到,孩子們提着竹籃,走進草莓基地,親手體驗採摘的樂趣,嫩香草莓成了孩子們童年的專屬味道。火龍果是如何長成的?金黃的稻穗何時收割?在這裏,都有答案。
説到這,就不得不提到家庭農場的負責人李澤賢,一個笑起來就有梨渦的雲南女子。
23年前,李澤賢隨着丈夫來到長豐朱巷,由於最早跟草莓育苗打交道,他們的事業也從草莓開始。“第一年,試種了3畝草莓,收入約在3萬元。”李澤賢賺取的第一桶金也還算順利,於是逐步有了做大做強的想法。可是天不遂人願,李澤賢接連遇到了孩子生病、大雪、疫情等大事,一次又一次壓得她透不過氣。家人也曾經勸過她放棄,但是倔強的李澤賢不向命運低頭,在政策扶持下,跌倒又爬起來,如今農場呈現出一派新氣象。
“你看農場里正在修路,我打算把住宿、觀光遊玩都做起來。”李澤賢雖不善言辭,但是個不折不扣的實幹家,農場已經開始試驗露天草莓,嘗試打開草莓市場的新大門,一切都在朝着美好的方向變化。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家靜/文 卓旻/攝 通訊員 鄧兆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