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售書讓閲讀隨心所欲

“外賣”售書讓閲讀隨心所欲

螺螄粉、奶茶……此前,外賣堪稱宅家一族的最愛,可你知道嗎?如今在外賣平台上,也可以訂購“精神食糧”了。日前,72家北京市實體書店成為第一批進駐美團平台的示範企業,美團平台則對這首批書店給予免費入場、流量補貼等支持。點“外賣”,成為疫情之下讀者購書的一個新選擇。(3月24日中新網)

外賣作為一個點餐消費平台,一直以來都和吃喝密切相關,如今,這個平台竟然賣起了圖書,這種跨界發展無疑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雖然這種舉措是疫情之下的無奈之舉,但是也不能不説是一種積極的創新。

一方面,外賣已經成為人們熟悉的點餐消費形式,不僅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在人們心中也有着先入為主的好感,實體書店利用這種渠道開展圖書銷售,這種“討巧”無疑更加易於接受,更加能夠得到公眾的認可和接受,從而拉近消費距離,另一方面,外賣消費已經在社會中形成了比較穩定和成熟、快捷和暢通、精準和高效的投遞配送渠道,藉助這種渠道開展圖書銷售,無疑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嚴格意義而言,讀書和吃飯睡覺一樣,都是生活的必需品,應該和外賣一樣,擁有穩定的供給和服務,但是長期以來,精神文化需求卻被一些人漠視,尤其是在疫情這樣特殊的時刻,很多人只追求吃喝享受,大飽口福,卻忽略了精神追求,不讀書,不學習,導致大量時間被浪費,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在一些人的思想裏,物質需求遠遠大於精神享受,一些人在吃喝享受上可以一擲千金,而在閲讀上卻十分吝嗇,這是由於一些人意識存在着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文化的思想,這種思想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物質消費極度火爆和繁忙,精神文化市場卻一片蕭條,最顯著的反差就是,在一些城市裏,大大小小的餐飲店和超市鱗次櫛比,門庭若市,但是圖書館卻冷冷清清,甚至一些城市很難找到一家圖書館,數量和市場的懸殊足以説明公眾的需求信息,也暴露出人們的消費心理。

另一方面,導致物質消費繁榮,精神文化遇冷的另一個原因是,供給的失調,圖書館的缺少,侷限着文化傳播,也侷限着公眾閲讀的養成,人們自然退而求其次,放棄了閲讀,這就導致了一種惡性循環:圖書越是稀缺,公眾越是不喜歡讀書,最終導致一些地方圖書館遭遇生存危機,尤其是在疫情的影響下,更加缺乏市場抵抗力和免疫力。這方面,一些鄉村農家書屋大門緊閉就是最現實的例證。

要想培養一種愛好,首先需要軟硬件設施和環境保障,其次要保證獲取方便。具體到閲讀習慣,首先要有書籍,其次要能夠保證公眾借書快捷方便,這樣才能穩定一種習慣和愛好。

而外賣售書就滿足了這兩點,這種形式無疑將圖書館搬運到了讀者面前,讀者可以通過網絡下單,即可享受配送上門服務,這種供給不僅讓閲讀更方便,更隨心所欲,也符合現代消費需求。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嘗試和創新。

只是,這種銷售形式是在疫情的環境下倒逼出來,希望疫情過後,這種圖書外賣還能夠繼續下去,成為文化供給和消費的一種常態,以此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1 字。

轉載請註明: “外賣”售書讓閲讀隨心所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