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美和易美,一對來自也門的表姐妹,目前在武漢大學醫學院讀研究生,主攻口腔科,今年都是27歲。
在武漢東湖邊,一艘掛着中國國旗的小船駛過,吸引了兩個阿拉伯地區裝扮女孩的注意。她們是Wala(右)和Marwa(左),一對來自也門的表姐妹,目前在武漢大學醫學院讀研究生,主攻口腔科,今年都是27歲。(圖/文 馬路遙)
Wala是姐姐,她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叫“吉美”,意思是吉祥美麗。吉美與中國有着不解之緣,1997年,她的媽媽就是在武漢大學醫學部本科畢業,當時的吉美只有8歲。在媽媽的畢業典禮上,就有人問吉美“以後想不想像媽媽一樣也來武漢上大學”,還不懂事的吉美一個勁點頭。如今吉美的媽媽在迪拜做醫生,爸爸在中國廣州做貿易生意。
吉美可以講一口還不錯的中文,但是並不會寫漢字。表妹Marwa的中文名字叫“易美”,與姐姐的年齡差距不到一歲,但是中文水平比起姐姐來略遜一籌。她們在武大堅持上中文課,但中文十分難學,這讓吉美和易美十分頭疼。
課間,姐妹倆向中文老師請教一些語句格式的問題。老師鼓勵她們多去和中國學生交朋友,這樣才能很快提高她們的中文水平。
在武漢,姐妹倆很難買到合適的專業類英語讀物,所以泡圖書館成為獲取知識和材料最好的選擇。吉美如今已經訂婚了,未婚夫也是個也門小夥子,清華畢業,目前在北京創業,為中國本土電影行業提供數據服務。吉美希望研究生畢業後搬去北京和未婚夫結婚,定居中國。
週一上午通常是姐妹倆最忙碌的,她們的研究生導師陳建鋼讓姐妹倆早點到武大附屬的中南醫院準備手術的輔助工作。在等待病人的過程中,姐妹倆和科室的同事聊起了007電影的故事。
導師的臉上則寫滿嚴肅,姐妹倆收起笑容,準備手術工作。
在手術室,陳主任向吉美和易美交代輔助工作的要素,讓吉美幫助病人進行麻醉,易美在一旁幫忙。
姐妹倆在為病人進行麻醉,陳主任在一旁説:“現在已經做得非常好了。”像姐妹倆這樣來中國學醫的第三世界國家留學生如今非常普遍,中國對於這類留學生提供了便捷的簽證和相對低廉的價格,武漢大學就有大量來自第三世界的留學生湧入。他們中有的留在中國,有的則學得技藝,回到自己的國家發展醫療事業。
離開手術枱和工作區,姐妹倆非常活潑幽默,表妹易美更是個喜歡笑的姑娘。
根據穆斯林的習俗,姐妹倆每天都要做禮拜。一個月大概有一次,她們還會結伴去武漢的清真寺做禮拜。在武大讀本科、來自馬來西亞的Athiff Akalili是吉美和易美非常好的朋友,這次Akalili帶姐妹倆來到武漢最大的一所清真寺做禮拜。
飲食方面姐妹倆的選擇不多,學校的清真食堂、一些新疆菜館以及這家印度餐館幾乎是她們全部的飲食地點。偶爾她們也會在宿舍做菜,但不會使用公共的廚房,而是在自己的寢室內製作阿拉伯風味的菜餚。
學校對面的商業街有一家售賣阿拉伯進口食品的零售店,她們常去光顧。
頭巾對於阿拉伯地區的女人來説是必不可少的物件,只要出門就必須穿戴,絕不能讓除了父母子女配偶等親屬外的任何人看到她們不穿戴頭巾的樣子。由於頭巾幾乎每天更換,吉美會經常選購一些小店裏的圍巾作為頭巾使用。
武漢大學傳統的國際文化節在11月舉行,吉美早就按耐不住喜悦想去看看。在柬埔寨學生的展台,她挑選了一條心愛的格子頭巾,興致來了,就把頭巾綁在了腦門上。她説這是阿拉伯地區一種很古老的穿戴頭巾的方式,通常是在做體力活兒的時候這麼穿戴。
姐妹倆還精挑細選了最具本國特色的服飾。吉美説,如今黑色的袍子已經沒有那麼“流行”了,她身上的深藍色是“最新時尚”,對此易美只能打趣“她比我趕時髦”。
冬天的武漢總灰濛濛的,但姐妹們並不在意。她們只是有些受不了武漢的交通,其他方面都表示“棒極了”。她們説,在也門,人們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牛的,買到的東西幾乎都是“Made in China”。“我們認為中國人能搞定一切。”吉美説。圖為閒暇時間,姐妹倆和朋友來到湖邊散心。
晚上或者週末,姐妹倆喜歡到學校旁邊的漢街去散步。她們喜歡這裏的裝飾,雖然很少會買什麼東西。
在漢街的一家書店,她們發現了中國傳統的毛筆、宣紙和硯台,這吸引了她們注意,擺弄起來。在會寫的為數不多的漢字中,“中國”是一個。“愛中國”,是她們內心底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