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的文藝範兒

小康路上的文藝範兒

小康路上的文藝範兒

  7月18日,遼寧省丹東市大梨樹村,村民在影視城觀看錶演。大梨樹村曾是窮山村,如今發展為“中國美麗鄉村”,2006年建起影視城,曾有20多部影視作品在此拍攝,也為村民日常休閒增加了好去處。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曲俊燕/攝

小康路上的文藝範兒

  7月16日,遼寧省盤錦市大窪區榮興稻作人家民俗村,由民居改造的民宿內景,院落還保持着原來居民佈置的樣子。這裏是盤錦市少數民族聚居最多的街道,2018年建成了民俗村後,將老民居改造成民宿,村民都住上了樓房。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曲俊燕/攝

小康路上的文藝範兒

  7月16日,遼寧省盤錦市遼河國際藝術區,訪客在一家畫廊內參觀。這個藝術區建在因石油而建的工業城市之中,吸引了許多藝術家工作室入駐,還設立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曲俊燕/攝

小康路上的文藝範兒

  7月18日,上海市崇明區港沿鎮合興村,智慧生態花卉園室內展區。這裏年產花卉種苗近2億株,將為2021年在崇明舉行的第十屆中國花博會供應120種以上的花卉。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玉佳/攝

小康路上的文藝範兒

  7月15日,上海市長寧區上生新所,舊廠房裏的蒸汽設施被改造為空調出風口。這個昔日封閉的科研工業園區,經過保留建築特色的改造,成為年輕人喜愛的網紅打卡地。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玉佳/攝

小康路上的文藝範兒

  7月17日,遼寧省本溪市韓家村,姚園(左)在農民文化藝術學校中畫牡丹。這所6年前成立的學校免費教零基礎的村民畫牡丹。如今,韓家村有幾十人靠畫畫年均增加收入近萬元。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曲俊燕/攝

小康路上的文藝範兒

  7月15日,遼寧省瀋陽市沈北區“稻夢空間”主題公園,遊客參觀稻田畫。“稻夢空間”推動觀光、立體種植養殖、水稻精深加工等產業,與農民合作發展水稻種植達3萬畝。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曲俊燕/攝

小康路上的文藝範兒

  7月19日,上海市楊浦區楊浦濱江,一位訪客拍照留念。這裏曾是老工業企業集聚地,如今工業遺存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玉佳/攝

  從鄉村到城市,在建設小康生活的道路上,文化的涓涓細流正在湧入。

  走在遼寧城鄉的街道上,“長子情懷”幾個字是一定會在路邊看到的標語。半個多世紀前,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率先在遼寧建立,這些基地成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共和國長子”的美譽一直流傳下來。1984年建市的盤錦,是一座緣油而建、因油而興的工業城市。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盤錦就成為全國首批跨入小康的36座城市之一。近年來,盤錦良好的工業和農業土壤,滋養出越來越多的藝術文化果實。

  在遼河左岸,一座國際藝術區迅速成長為東北地區最大的文化綜合體,入駐畫廊、藝術家工作室等100多家。在政策的支持下,剛畢業的藝術專業大學生可以在這裏擁有寬敞體面的工作室。孩子的笑聲迴盪在藝術區的樓宇之間,藝術區已經融入市民的生活,成為人們休閒娛樂時會躍入腦海的好去處。

  城市的面貌在不斷更新的過程中,也越來越多地留下了文化和記憶的温度。在上海市楊浦區楊浦濱江的棧橋上,一輛輛接送遊客的接駁車沿江駛過。這裏曾是機器轟鳴、裝卸繁忙的老工業企業集聚地。為了“還江於民”,巨大的廠房、高聳的塔吊、原地保留的工業桁架……一大批極具特色的工業遺存成了沿江景觀,被賦予了新生命。市民和遊客駐足於此,不僅能觀賞黃浦江江景,更能融入歷史情境。

  在瀋陽,年輕人正在迴歸土地。1991年出生的錫伯族姑娘張琬婷5年前從澳大利亞碩士畢業,一路走着同齡人眼中“不尋常”的路。她先是放棄國外工作機會回到瀋陽,成為一名大學老師,後放棄穩定的教師工作,回到自家在瀋陽沈北新區的“稻夢空間”農場,和其他4個年輕人一起包攬了農場中的設計、文案、電商、策劃等工作。作出這份職業選擇,張琬婷考慮了一個月。但看着農場在自己的參與下規模越來越大、遊客越來越多,她的憂慮消散了。

  “稻夢空間”裏,人們用水稻“作畫”吸引遊人;而在本溪市明山區韓家村,村民們放下鋤頭、鐵鍬,拿起畫筆,用筆下的牡丹改變了生活。6年前,村裏成立了一所農民文化藝術學校,免費教零基礎的村民畫牡丹。在學習一段時間後,村民們畫出了可以達到參展、售賣水平的作品,被大家公認畫得最好的姚園,曾有一幅作品賣出了近7000元。如今,韓家村有幾十人靠畫畫年均能增加收入近萬元。

  農村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或許會令城裏人都感到羨慕。村子裏有座影視城,是種什麼體驗?每晚去影視城遛彎或觀看演出,對丹東大梨樹村村民來説已經習以為常,這是幾十年前的大梨樹人做夢都想不到的好生活。憑着“幹”字精神,這裏從窮山村發展成“中國美麗鄉村”“全國鄉村旅遊示範村”,村集體資產達5.5億元,村民就業率百分之百。在家門口開民宿、賣特產,年收入就能達到二三十萬元。

  在同樣位於丹東的河口村,村民王忠武的家裏擺着一整面牆的書,窗邊的寫字枱前不時有微風拂過。開民宿、種桃、讀書寫字、做村裏的志願者,他和家人過着現代的詩意田園生活。他所在的河口村,桃子成了全村的經濟、文化符號。4萬多畝的桃園,形成了“春看桃花秋摘桃”的旅遊特色,人人都會唱上兩句的名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寫的就是這裏。

  上海市崇明區港沿鎮合興村正緊張地為一場盛會做準備——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將於2021年在崇明舉行。走進這裏的智慧生態花卉園,佔地近10萬平方米的玻璃温室一眼望不到邊,其中約2400平方米的温室已對外開放展示。這裏採用高度自動化育苗生產線,預計將為花博會供應120種以上花卉。合興村村民蔡小偉在室外花圃忙着除草,“忙完農活了,來這裏栽栽花除除草,每天96元,比在家閒着強。”附近村民除了可以在花卉園工作,還能通過經營民宿、餐飲、農家樂等方式提高收入。

  在港沿鎮的另一邊,寬敞的柏油路穿村而過,白牆青瓦沿溪而建,兩側的黃楊樹正枝繁葉茂……走進港沿鎮園藝村,入目即是風景。這裏的“瓜子黃楊”是聞名全國的園藝樹種,該村的800户村民中,有85%從事黃楊、花卉種植,還請來專家傳授盆景技藝。村裏黃楊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年銷售產值達數千萬元。如今,園藝村吸引來的不僅是採購的客商,還有前來觀光的遊客。這種美麗的喬木,正以村民從前“想都沒想過”的方式改變着他們的生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曲俊燕 張玉佳寫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45 字。

轉載請註明: 小康路上的文藝範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