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離奇死亡、死而復生、新發現……這些動物證明,生命曾來過地球!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休閒

  活着或者死去,這……

  是個問題。大象和鯨魚,分別是現存陸地與海洋最大動物。如果不是近日兩則新聞,它們或許也“老死不相往來”,不會發生任何聯繫。

  大象之死

  有人説,“大象之死”是有尊嚴的,更帶着一種不可言説的悲傷——

  “當大象一旦意識到衰老,意識到因為衰老而將成為象羣的障礙,它便悄無聲息地離羣而去。偌大一頭象默默倒下,消失,就像一片樹葉默默飄落和消失。”

  而最近,非洲博茨瓦納近400頭大象離奇死亡,不僅令人難過,更超出了我們的認知。

  據報道,過去3個月,被記錄的已有超過360頭大象因不明原因死亡,它們的屍體散落在博茨瓦納奧卡萬戈三角洲和該國北部邊緣的Seronga村附近。那裏本是一片廣闊的沼澤內陸地區,分佈着大量的野生動植物種羣。很多屍體都是在水邊發現的。目前發現的這些大象中,有些是臉朝下躺在膝蓋上(而不是側躺),表明可能是猝死,雖然也有報道稱它們看起來迷失方向甚至在原地打轉。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其它物種死於類似的情形。

  想更好保護這些大象,迅速找出死亡原因至關重要。值得慶幸的是,博茨瓦納政府已經發布了一份聲明,解釋稱調查仍在進行中,已確認實驗室正在處理從大象屍體上提取的樣本。

  是因為偷獵嗎?

  似乎並不太可能,因為死去大象的象牙都還在,並沒被割除。據估計,非法象牙貿易的黑市每年造成了兩萬頭大象的死亡。長期以來,博茨瓦納一直是非洲僅存的40萬頭大象的大本營,佔非洲大陸大象總數三分之一。近幾十年來,大象的數量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偷獵,但博茨瓦納的大象數量卻有所增長。

  是被沮喪的當地人殺死的?

  如果是這樣,當地人通常是用槍或者矛。然而,缺乏槍擊或矛狀傷口的報道不足以支持這一假設。

  是偷獵者或當地人報復投毒嗎?

  幾年前,津巴布韋有數百頭大象在含有氰化物的水坑裏飲水後死亡,而最近許多大象的死亡都和水有關,這就為這種觀點提供了一些依據。然而,如果發生了中毒,預計我們將看到其它物種也會死亡,要麼是它們喝了同樣有毒的水源,要麼是它們吃了有毒大象的屍體,而這些都還未被報道。

  是“自然死亡”嗎?

  乾旱會導致大象的大量死亡。2009年,一場乾旱導致肯尼亞安博塞利(Amboseli)約400頭大象死亡,佔當地大象總數的四分之一。但是乾旱往往會殺死年幼和年老的大象,而最近在博茨瓦納報道的死亡事件表明,所有年齡的大象都受到了影響。此外,近幾個月的降雨量接近正常水平,排除了乾旱的因素。

  是感染動物疾病或寄生蟲嗎?

  野生動物疾病在COVID-19大流行的背景下獲得很大關注,人們普遍認為剩下的可能性是疾病。雖然COVID-19本身不太可能發生,但大象和人類一樣,也受到一系列疾病的影響。例如,超過100頭象被懷疑死於了2019年博茨瓦納爆發的炭疽熱。那些看起來迷失方向、轉着圈走的大象可能暗示着一種引起神經系統疾病的病症。儘管如此,目前可獲得的信息還不是決定性的。

  獵捕大象成了合法狩獵?

  隨着博茨瓦納大象數量不斷增長,與不斷增長的人口之間競爭愈發激烈,矛盾顯露出來。一些社區視大象為“害蟲”,因為它們以莊稼為食並踐踏莊稼,破壞基礎設施,威脅人類和牲畜的生命,人們通過殺死和傷害大象來進行報復。大型農村社區與大象共存問題,已經變得高度政治化。2019年,博茨瓦納總統做出了一項有爭議的舉動,解除了一項針對獵捕大象的禁令,理由是狩獵既可以減少大象的數量,又能為陷入困境的農村社區帶來收入。

  大象和人,這裏到底是誰的家園?雖然有報道説,現代人類“祖先家園”20萬年前就出現在非洲博茨瓦納北部的一個地區,但大象或許出現更早。

  現在並不是爭論誰先來後到的時候,當務之急是如何保護好這些大象。

  然後,迅速找出死亡原因至關重要。值得慶幸的是,博茨瓦納政府已經發布了一份聲明,解釋稱調查仍在進行中,已確認實驗室正在處理從大象屍體上提取的樣本。

  是一場“公共衞生危機”,還是動物殘酷生存法則?

  或許有一千種死法,就有一千種理由。

  “一隻獵豹從背後偷襲人猿”,曾是人類在最早蠻荒世界所遭遇的生存危機之一。當他們為了爭奪水源第一次拿動物頭骨砸向了同類,更像一則寓言:死亡不一定都是源於“自然”。

  這羣大象之死,震驚了全世界。

  鯨魚重生

  一羣陸地最大動物孤獨死去,一隻海洋霸主卻神奇地“復活”,甚至可以“長存千年”。

  據報道,日前,一頭叫“洋洋”的抹香鯨成功“復活”。4年前,包括“洋洋”在內的兩頭來自深海的抹香鯨在江蘇如東海灘上擱淺死亡。

  長達14.88米、重達40噸,重量相當於10頭大象,“洋洋”被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塑化標本,也是世界上第一頭被塑化的抹香鯨標本,理論上可以保存上千年。

  抹香鯨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齒鯨生物,生活在2000多米的海底深處,他們體型巨大卻又神秘莫測,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且珍貴的瀕危野生物種。

  巨大抹香鯨,通過塑化標本的製作“死而復生”,除了展示生物外形的同時,還可以展示生物內臟、肌肉等內部結構,以揭示生物在演化和適應環境中產生的結構特點。

  對於鯨魚這種古老動物,也曾有過數百條集體擱淺離奇死亡的新聞,至今謎團難解。

  而對鯨魚濫殺濫捕導致滅絕的擔憂從未停止過。

  如果鯨魚最後的歸宿是“鯨落”,或者滿足於人們的口腹之慾。

  那麼,請祈禱,這條“復活”的鯨魚不會是千年以後,子孫後代所能見到的最後一條。

  甲蟲現身

  一個新物種並不會從石頭裏憑空蹦出來的。

  同樣,它只是超越了人們的認知,它或許已經存在千百萬年,只是遠離人類,未必發現罷了。

  發現一個新物種,需要有幾個步驟?

  第一步,確認它必須是未被發現記錄過的物種。

  第二步,捕獲一雄一雌作為標本。

  第三步,寫論文並在國際上獲得認可。

  近日,福建人黃劍斌發現的一種“糙天牛”新物種就得到了認可,被命名為“黃劍斌糙天牛”。

  7月初,國際最權威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因國際命名法則規定,新物種的發現者對此物種有命名權,因此新物種被命名為黃劍斌糙天牛,其中黃劍斌為人名,糙天牛為天牛的一個屬。axa》認可了一種發現於福建深山,發現者為福建人,並且以這位福建人命名的新物種天牛。新物種的論文經過修訂投稿,最終被國際最權威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確定為新物種並刊登,至此,糙天牛屬已經包含3種,中國已經分佈2種。

  據介紹,黃劍斌糙天牛是一種不是很善於飛行的天牛,大概5公分長,大多是在地面上進行爬行,由於適應了地面爬行,它的內翅逐漸退化,所以它偏向於地棲形,平時以啃食枯枝落葉為生,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自然界的自我清理。它不是所謂的害蟲,因為它的生活環境離人太遙遠。

  發現新物種是喜悦的,但轉念一想也是悲傷的...

  昆蟲專家説,在不斷髮現新物種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不斷消亡的物種,現在環境破壞的越來越厲害,很多物種在沒有被人類描述的時候就已經滅絕了,物種的消亡速度遠遠超過被發現的速度,很多物種連影像連資料都沒有就已經消失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我們希望儘快的記錄這些生命,最起碼,我們要證明它們曾來過地球。

  所以,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一種動物,感覺是不是很酷?

  是不是比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天上一顆不知名的星星還來得更激動人心?

  畢竟,星星太過遙不可及,你拿着一般的天文望遠鏡也不一定看得見,宇宙無窮大,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

  而那些動物,無論死亡還是重生,無論被發現還是消失,

  都應該“儘快記錄這些生命,最起碼,我們要證明它們曾來過地球。”

  (資料來源:澎湃新聞、福州新聞網、科技日報等)

  欄目主編:張武 本文作者:上官河 文字編輯:吳宏浩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