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洞庭成“懸湖”,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導致的?

人們常説的“懸湖”,通常指的是四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因為只有登上海拔16米高的大堤才能看到洪澤湖水。

由於黃河改道等原因,洪澤湖湖底海拔達到10.5米,比其東部的裏下河平原海拔高出1.5米,最終變成了“懸湖”。

八百里洞庭成“懸湖”,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導致的?

可能有人會問,與洪澤湖情況完全不同的洞庭湖,為何也有了“懸湖”之稱?

這得從今年汛期説起,當時洞庭湖受連日暴雨的影響,水位持續上升,湖面高度一度與堤內村莊二層樓頂持平。

比如當時位於洞庭湖深處的沅江市南嘴鎮不少村莊,就出現了湖面高度超過建築物的情形,這才有了懸湖一説。

八百里洞庭成“懸湖”,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導致的?

那麼,洞庭湖的水位為何會如此瘋漲,難道不往長江中排放嗎?

八百里洞庭成為“懸湖”,其原因很多,影響因素也是各種各樣。

首先是長江流域持續的大降雨,會對洞庭湖形成頂託之勢。

洞庭湖是長江出三峽進入中下游平原後的第一個通江湖泊,湖水主要由三口四水入湖河流組成。

其中三口是指荊江南岸的松滋口、大平口、藕池口,50年代還有一個調絃口,後來因建大壩入口被封堵。

四水指的是湘江、資江、沅江及澧水,與七個入水口相比,洞庭湖的流出口只有一個,就是通往長江的城陵磯。

洞庭湖的水位首先取決於流入和流出的水量,如今年汛期,入湖流量達到1.8萬方每秒,出湖量僅為1.6萬方每秒。

在這種流出量比流入量小的情況下,洞庭湖水位一度飆升到33.97米的高度。這便是洞庭湖洪水形成的頂託之勢。

這是洞庭湖形成“懸湖”的原因之一。

八百里洞庭成“懸湖”,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導致的?

其次洞庭湖水位受到地形和水沙條件的影響。

從地形來看,洞庭湖是構造型沉降湖泊,地質沉降會使湖底高度發生變化。但這種影響較小,主要是週期太長。

水沙主要指洞庭湖的徑流泥沙量,由於三口四水來水來沙等影響,使得洞庭湖的儲水量和麪積都會發生些變化。

這一條主要説的是自然因素,三口四水帶來的泥沙會使洞庭湖湖底升高,抬升水位。

最後就是圍墾及水利工程調蓄水等人為因素,這也是影響洞庭湖水位的主要因素。

一百多年前,洞庭湖面積有6000平方公里,後來隨着泥沙淤積而面積越來越小,泥沙抬高河灘,人們開始圍墾。

早在唐宋時期,圍湖建垸已初具規模,明朝時達到高峯。到了清後期,當地人與江西移民在圍墾上展開了競爭。

建國後,為解決吃飯問題,洞庭湖共加修堤垸260多個,圍湖造田及堵支並流等原因導致洞庭湖面積急劇下降。

八百里洞庭成“懸湖”,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導致的?

面積從4350平方公里減少到1659平方公里,湖泊水面淨減38%,湖容淨減40%,造成調蓄洪水能力減少80億方。

有專家測算過,洞庭湖區每圍墾100平方公里,可使城陵磯出水位提高3釐米。

1998年城陵磯的最高水位比1954年高出1.39米,其中圍墾導致水位抬高半米。

除歷史原因外,從防汛方面考慮,要保證江漢平原各大城市的安全,目前還找不到用來調蓄洪水用的替代湖泊。

現有資料表明,洞庭湖年均增高4釐米,西北區每年淤積20釐米,若按每年1億噸淤積速度,洞庭湖60年後消失。

洞庭湖的嚴峻形勢確實讓人擔憂,來自長江上游的泥沙量佔洞庭湖淤積量的80%以上,治理泥沙已經刻不容緩。

圍墾和淤積是洞庭湖成為“懸湖”的主要因素,也是最亟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早前,與長江相通的湖泊面積有8000多平方公里,如今僅有洞庭湖和鄱陽湖。

洞庭湖成為“懸湖”並非偶然,它是長期在人為因素影響下的一個必然結果,這種影響幾乎是一種不可逆的破壞。

八百里洞庭成“懸湖”,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導致的?

洞庭湖的早期圍墾,確實解決了不少吃飯問題,但帶來的影響卻是無法承受的,破壞後的治理工作往往都很難。

綜上,八百里洞庭成“懸湖”,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人為因素要比自然因素破壞力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24 字。

轉載請註明: 八百里洞庭成“懸湖”,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導致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