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裝備 乘勢而起
資料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日報記者楊笑雨、實習生喻佩雯整理版式設計:張丹峯
核心閲讀
“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向縱深推進,中國冰雪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我國冰雪裝備器材產業奮力跨越一道道技術難關,產品從無到有,品牌從有到優,提升從量到質,正迎來飛躍式發展。
單板滑雪愛好者邱楓,滑雪5年換了4次雪板。開始用平價產品,技術水平提高後,雪板也隨之升級。“以前,更多是買二手的進口板”,而今國產品牌闖入中高端雪板市場,邱楓的選擇多了起來。
滑雪愛好者腳下的一塊雪板,折射出我國冰雪裝備器材產業乘勢而起的歷程。我國冰雪運動起步晚、家底薄,製造技術和研發能力一度存在差距。申冬奧成功,為冰雪領域本土產品和品牌,吹來一股強勁東風。
短短几年間,一座座科技範兒的冬奧場館拔地而起,國產首台壓雪車和雪蠟車相繼問世,國產造雪機、智能滑雪機、索道等被應用於各大滑雪場……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我國冰雪裝備器材產業奮力跨越一道道技術難關,產品從無到有,品牌從有到優,提升從量到質,正迎來飛躍式發展。
產品從無到有——
冰雪裝備器材產業駛入快車道,國產化率及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
河北張家口的崇禮萬龍滑雪場,一台壓雪車爬坡過坎,不一會兒,雪道就被修整得平整均勻。這是首台國產壓雪車,由河北宣工機械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河北宣工)研製的SG400壓雪車。
壓雪車長8.3米,高2.9米,前鏟最大寬度5.4米。別看塊頭大,爬坡能力卻很強,無牽引爬45度的陡坡如履平地,而且特別“抗凍”,從15攝氏度到零下40攝氏度都能正常工作,還很“聰明”,控制系統內可以存儲國內雪情參數,隨時快速應對各種雪況。
據瞭解,目前世界壓雪車市場幾乎被德國和意大利的兩家企業所佔有。河北宣工抓住冬奧籌辦的機遇,憑藉在履帶車輛開發和製造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自主創新。“SG400壓雪車是我國首批高端大馬力壓雪車,填補了這一領域的國內空白。在底盤懸掛、電控系統和液壓傳動等關鍵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河北宣工冰雪事業部副部長、SG400壓雪機總設計師温曉宣説。
新疆温泉縣越野滑雪場,一輛由山東多家企業集體自主研發的雪蠟車,與在此訓練的雪上項目國家集訓隊會合。這是我國首台國產雪蠟車,在帶有通風裝置的雪板打蠟台上,6名打蠟師忙碌着,一個多小時,打好新蠟的滑雪板就送到運動員腳下。
以往,中國滑雪隊去比賽,都是在賽場邊或臨時帳篷中架起打蠟台。現在有了雪蠟車,不僅打蠟又快又好,還能提供運動員熱身、賽事直播等多種服務。據雪蠟車車長安澤濤介紹,這台車的研製集太陽能光伏發電、儲能、5G工業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於一體,在開發設計過程中申報了66項專利。
國內首創,技術領先,完全國產——打着中國標籤的壓雪車和雪蠟車,成為我國冰雪裝備器材產業努力打破“進口依賴”的縮影。《關於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的意見》提出,創新發展冰雪裝備製造業,制定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在系列措施推動下,本土企業紛紛加大研發力度,國產化率及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從整體看,目前雖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但隨着一塊塊空白項目被解鎖,冰雪裝備器材產業已然吹響了“破冰”號角。
品牌從有到優——
今後要加強原創性技術和核心技術,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品牌
“今年以來,我們陸續接到來自烏克蘭、俄羅斯、荷蘭、德國等國家的訂單。這意味在經歷企業轉型改革之後,中國冰刀產品時隔10年重新打進海外市場,可以説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齊齊哈爾黑龍國際冰雪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鞠培鴻説。
黑龍冰刀品牌創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代表了當時中國冰刀鞋設計製造的最高水準,曾出口到歐美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入21世紀,原有產品沒有跟上步伐,經營陷入低谷。轉機出現在2015年,隨着申冬奧成功,黑龍冰刀經過收購重組,迎來了重塑品牌的機會。
擴大黑龍冰刀的品牌認知度和影響力是鞠培鴻的主要工作。“2015年以來,冰刀鞋年均銷售量增長在30%左右,來自國內的需求明顯增加,海外市場的銷售渠道正在恢復。此外,我們的業務也延伸拓展到室內冰場建造和滑雪板生產等多方面。”鞠培鴻説。目前,黑龍冰刀與國內高校聯合開發研製出了新一代的冰刀鞋,“在結構和材料方面我們正在申報知識產權,相信未來更多運動員能穿着中國品牌登上國際大賽。”
藉助冬奧籌辦契機,實現冰雪裝備器材製造轉型升級,將產品做到從有到優,不只是黑龍冰刀一家。近幾年國內滑雪場數量激增,與單台平均20萬元以上的進口造雪機相比,國產造雪機價格偏低,更易維護,尤其受到小型滑雪場的青睞。如今的國產造雪機在造雪的量和質等方面已有很大提升,未來有望與進口造雪機相媲美。
今後,我國冰雪裝備器材產業還要加強原創性技術和核心技術,不侷限於中低端設備的自主研發和模仿,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品牌。令人欣喜的是,改變正在發生。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公示了冰雪裝備行業標準化工作組籌建方案,提出:按照冰雪裝備分類,打造各分類裝備製造的領頭羊;引進國外先進的製造技術與國內研發並進,不斷提升高端配套零部件自制率;構建冰雪裝備行業標準化體系,引領製造企業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建成國家級的冰雪裝備檢驗檢測中心,服務冰雪裝備產業。
提升從量到質——
要借力冬奧籌辦突破侷限,更要瞄準後冬奧時代,尋求持續發展
中國冰雪運動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向縱深推進,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無疑搭上了這趟快速前行的列車。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9部門聯合印發《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冰雪裝備器材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年均增速在20%以上。”
量的累積是冰雪裝備器材產業蓬勃發展的鮮明指標。《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2019年度報告)》顯示,國內滑雪場新增國產造雪機數量從2015年的50台,增至2019年的467台,同時逐漸縮減與新增進口造雪機數量的差距,由最初相差600台下降至2019年的215台。在業內人士看來,大眾冰雪消費需求不斷快速攀升,企業加大投資冰雪設備市場,勢必帶動冰雪裝備器材製造井噴式發展。
質的提升源於各地陸續出台冰雪扶持政策,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河北張家口規劃建設了高新區冰雪運動裝備產業園、宣化冰雪產業園兩個規模較大的冰雪裝備研發製造集聚區,致力於打造國家冰雪運動裝備製造基地,形成集冰雪裝備研發、設計、製造、檢測、流通、倉儲於一體的冰雪裝備產業基地。“離雪場近,就是離市場近”,是眾多企業選擇入駐產業園的重要原因。張家口市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初,全市累計簽約冰雪產業項目81項,落地項目69項,總投資334.34億元,投產運營項目31項,實現產值24.04億元。
機遇與挑戰並存,是擺在每個冰雪製造從業者面前的課題。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冰雪裝備產業現階段存在研發攻堅難度大、供給能力不足、品種不夠豐富、標準體系尚不健全等問題。但另一方面,作為今後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具消費潛力的冰雪市場之一,本土冰雪裝備器材生產商可以深耕市場,找出空白點,以更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產品,實現差異化競爭。
從量變到質變,不只是要借力冬奧籌辦突破侷限,更要瞄準後冬奧時代,尋求持續發展。開發一批物美質優的大眾冰雪裝備,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和知名品牌,創建出若干特色產業園區,初步形成具有高質量發展基礎的冰雪裝備器材產業體系——2022年,將成為我國冰雪裝備器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記者 範佳元 季芳)
《人民日報》(2021年11月23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