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非洲”指的是什麼地方?那裏有着怎樣的生活體系?

引言

黑非洲,或者可以説很多個黑非洲,幾乎完全封閉在兩個大洋和兩塊沙漠之間:北面是廣袤的撒哈拉沙漠,南面有卡拉哈里沙漠(Kalahari),西面有大西洋,東面有印度洋。這一切構成了嚴重障礙,尤其是非洲台地與相鄰大洋之間的通路困難:那裏沒有良港,又因為急流、瀑布和港口泥沙淤積,沒有易於通航的河流。但是這些障礙並不是不可逾越的。

印度洋上很早就駛着利用變換的季風作動力的帆船;大西洋已經為歐洲人自15世紀開始的地理大發現(LesGrandesDecouvertes)所征服;卡拉哈里沙漠通往南方的大門僅僅關閉了一半;至於撒哈拉沙漠,自古希臘羅馬時代早期就已經有人在穿越;紀元之初北非單峯駝的到來大大繁榮了撒哈拉地區的貿易:來自北方的有鹽,很晚之後還有紡織品;來自南方的有黑奴和金砂。

“黑非洲”指的是什麼地方?那裏有着怎樣的生活體系?

▲撒哈拉沙漠

總的來説,黑非洲對外部世界不夠開放,而且開放的時間非常晚。但是,如果因此認為它長久以來緊閉門户,那就大錯特錯了。在這裏,大自然雖然以不可抗拒的方式統治一切,但並不是惟一發號施令的人:歷史經常有話要説。正如歐洲共同市場的某個委員會在標題中所述,黑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從地中海沿岸直到蘇丹的撒赫勒(Sahel),這部分非洲的居民屬於白種人。

無疑還應該把埃塞俄比亞列入白種人的非洲,因為埃塞俄比亞人具有不可否認的白種人特徵,這些特徵已融合在迥異於真正的黑膚色非洲人種的雜交人種裏。尤其是,從它的文明、它信奉的基督教(始於公元350年)及其農業的性質既掌握了畜牧技術,又會使用原始的擺杆步犁,會種小麥和葡苟-來看,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具有原創性的民族,過去曾在被伊斯蘭世界包圍之後,擊退了伊斯蘭的人侵。而在此之前,歐洲人將伊斯蘭教徒隔離在紅海和印度洋之間。

“黑非洲”指的是什麼地方?那裏有着怎樣的生活體系?

▲黑人男孩

史前歷史學家和人種學家們甚至認為,在遠古時代,埃塞俄比亞是傳播擺杆步犁和家畜馴養的次中心,最大的發明中心是印度。沒有這個中介,畜牧是個不可想像的特權,如此多的黑皮膚農民將只會在泥濘中摸爬滾打。實際上,不是存在一個以埃塞俄比亞為中心的名為東部非洲的廣闊地區嗎?這個地區北起尼羅河地區(直到第六瀑布),東至索馬里沙漠,南至肯尼亞,甚至更靠南的地區。

它是非洲的中介地區,既非白也非黑,而是二者兼備,既像白非洲一樣有自己的文字(進而有自己的歷史),又有與來自北方的輻射中心相連的文明,在亞洲、地中海和歐洲的巨大冒險中發揮了自己無可辯駁的作用。最終人們會看到,撒哈拉由厄立特里亞(Erythrée)和索馬里人擴展至埃塞俄比亞以東,即一條幹旱而孤立的漫長地帶,這同樣標明黑非洲的界線。在南方,長久以來,歷史事件阻止了並將繼續阻止黑非洲的擴張。

17世紀,荷蘭人想在通往印度的途中建立一個停靠港,他們在大陸最南端一個相當空曠的區域停下了腳步;英國人在1815年奪走了這個戰略位置;荷蘭移殖民即布爾人(lesBoers,意為農民)很快向北方遷移,到達了草木茂密的高原(Veld),在那裏開始建立繁榮的畜牧農場。就像在大陸北端一樣,白非洲逐漸在南方成形。白非洲因金礦、鑽石和工業而繁榮富足。尤其是,為了與黑人人口增長的勢頭(那裏有300萬白人,1000萬黑人,150萬混血兒)相抗衡,南非聯盟頑固地執行極端的種族隔離政策(A-partheid,種族隔離),導致它中斷了與英聯邦的聯繫(1960年)。

“黑非洲”指的是什麼地方?那裏有着怎樣的生活體系?

▲紀錄片 南非印象

這是一個插曲,還是決裂?歷史的車輪不會停歇的,它自己不能駐步不前。最後一個例外,同樣也是歷史性的,馬達加斯加島(Madagascar)不應該算是黑非洲的一部分。眾所周知,它的人口由兩部分組成:來自近大陸的班圖黑人和從東部隨幾次人潮遷徙來的馬來部族。馬達加斯加的許多居民是這兩種人的混血,但仍可以説,島的西部主要是班圖人的地盤,東部主要是馬來人的天下。根據尚不很完備的研究,該島大部分人都是混血。

印度尼西亞人和非洲人的比例為1:2,非洲血統佔優勢。但是,人種的差異與文化的和諧形成鮮明的對比,而這種極度統一的文化中,印度尼西亞文化更為突出。馬達加斯加語是印度尼西亞語,農業和手工技術無疑也都來自印度尼西亞:“燒荒,長柄鍬的使用,水稻、芋、薯蕷、香蕉的種植,狗、黑色豬、家禽的養殖······捕獵抹香鯨、烏龜,有叉架的獨木舟,投擲捕獵,吹管捕獵,投石捕獵,鑲貝殼的席紋編制傢俱····..”航海者們應該是來自北方,而不是直接過來的。證據(雖然很脆弱,卻還是證據)之一就是,馬斯卡林人(Mascareignes)的留尼汪島(Réunion)、莫里斯島(Maurice,即毛里求斯)和羅德里克島(Rodrique)直到17世紀仍荒無人煙,而這些島嶼可以説是東印度羣島(In-sulinde)和馬達加斯加之間直航的必經之路。

“黑非洲”指的是什麼地方?那裏有着怎樣的生活體系?

▲印度尼西亞人

總之,印度洋的歷史和文明徵服了馬達加斯加,使它與非洲大陸剝離。但這一島嶼在地理位置上與後者相鄰,致使這個年輕的共和國與非洲的命運越來越緊地連接在一起。要了解黑非洲,地理原因比歷史原因更應受到重視。如果説地理因素並不能代表一切,不是惟一的因素,那麼它是諸因素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氣候解釋了為何隨之而來的是遼闊的植物帶,那裏不可避免地有着不同的生命物種。

在西部,赤道的雨水存留在原地,形成大面積的原始森林,近似於處於同一緯度的亞馬孫森林和印度尼西亞森林。這就是“森林海綿,積窪的水,大片茂密的參天森林,相互絞纏的林下灌木,陰暗無聲,抵禦着一切開發的企圖,抗拒着人類的建築,甚至是交通,除卻河流構成的通道;僅靠漁獵維持的脆弱、孤獨的生命區”。這正是非洲俾格米人(Pygmées)的避難之所,這些尼格利羅人(Négrilles)的倖存者可能是非洲最早的居民。這片森林向赤道以北地區擴展的面積要大於向以南地區的擴展。它北以幾內亞海灣為界,從利比里亞一直蔓延到喀麥隆。

我們的地圖中部標明的阻斷地區在達荷美(貝寧)南部,那裏是生長着樹木和棕櫚的薩王納(savanes,稀樹草原地區)。在其東面,赤道森林在剛果盆地消失不見了,那裏是東部非洲高地的邊緣。在廣袤的熱帶雨林的四周,熱帶森林的樹種呈現依乾旱程度遞減的趨勢,隨後是有林的熱帶薩王納(那裏生長着高而密的草和樹叢),以及沿水流形成的灌木林,再後是裸露的薩王納,最後是大草原。從人的方面考慮,那裏有兩個迥然不同的地區:兩地都有雨季和旱季的交替,一個是畜牧帶,另一個沒有畜牧業(由於舌蠅的存在)。

“黑非洲”指的是什麼地方?那裏有着怎樣的生活體系?

▲熱帶雨林

在黑非洲,畜牧帶是最有生命力的地區。在黑非洲各個地區,農耕靠的都是鋤頭。動物實際上沒有被用作耕地的幫手。人們種植的作物有黍、高粱、薯蕷、玉米和稻子等,尤其是用於出口的棉花、花生和可可。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還有橄欖油一-後者尤其是尼日利亞的財富之一。總之,飼養家畜區域的生活方式與不飼養家畜區域的生活方式有着非常明顯的區別。

結語

北部和東部-擁有畜牧業的外部地區-最為富有,發展最為平衡,相當長的時期裏對外部世界也最為開放,成為了歷史的遼闊舞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51 字。

轉載請註明: “黑非洲”指的是什麼地方?那裏有着怎樣的生活體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