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打卡工業遺存|變“廢”為“寶”,愛了愛了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休閒

  捧一本書,與楠竹為伴,度過下午的美好時光;喝一杯手衝咖啡,與設計師聊一聊裝修和髮型;逛逛創意集市,順便聽一場方言脱口秀;遛狗走累了,在老黃葛樹下喝口茶歇歇腳……很難相信,這個不斷吸引年輕人來休閒、打卡和創業就業的地方,幾年前還是一個荒廢多年的老舊倉庫。

  這就是近年來聲名鵲起的北倉,位於繁華的重慶江北區觀音橋商圈旁邊,在一個不起眼的背街小巷深處。北倉的前身是重慶市江北紡織倉庫。抗戰時期,大型棉紡廠紛紛遷渝,使重慶成為當時重要的紡織基地。新中國成立後,重慶不少地方都建有棉紡倉庫,北倉就建於20世紀60年代。

  4月22日拍攝的重慶江北區北倉文創街區(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劉潺 攝

  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北倉的區位從城市邊緣變成市中心。20世紀90年代末,不少老廠房在城市化進程中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但北倉有幸被保留下來,成為重慶主城區僅存的紡織工業遺存。不過,這座曾經繁忙的紡織品中轉站,因無人問津慢慢變得破敗髒亂,與附近寸土寸金的觀音橋商圈和夜經濟紅火的九街相比,北倉連同與其相鄰的數座老居民樓顯得落寞、蕭條。

  2015年左右,重慶青年設計師李傳波發現了北倉這個底藴深厚的“寶庫”,想對其進行文創設計。當時,地方政府正轉變城市發展理念,下決心摒棄大拆大建思路。雙方一拍即合,決定通過“有機更新”對北倉這個工業遺蹟進行改造和再利用。

  4月22日在北倉文創街區,圖書館裏書友正在交流。 新華社記者劉潺 攝

  李傳波説,對工業遺存的利用一定要尊重歷史,儘可能多地保留歷史印記。北倉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建築風貌,只對外立面進行簡單修繕和清理,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還是“原來的樣子”。

  “但改造也不能只講情懷,商業運營必須可持續,還要融入並帶動周邊社區一起發展。”李傳波説。

  暖光咖啡館創始人吳非從業8年來,在重慶開了3家門店和一個“咖啡學院”,去年把旗艦店落户在北倉。吳非説,北倉作為重慶知名的文化IP和網紅打卡地,人流量有保證,經過改造的室內空間特別適合小微企業在此創業。現在,這家旗艦店上午做培訓,下午賣咖啡,晚上賣雞尾酒,空間、時間利用率非常高。

  4月22日,在北倉文創街區,商販向遊客推介自己製作的文創產品。 新華社記者劉潺 攝

  經過幾年沉澱,北倉聚集了一大批成熟的青年創業者,有設計師、脱口秀藝人、造型師、潮品買手等,基本上都採取“線上+線下”模式經營,不少店鋪在國內小有名氣。

  北倉火了,也帶動周邊老舊小區受益。在北倉旁的居民樓居住了50年的原重慶市江北紡織倉庫退休職工陸迪見證了北倉的“衰”與“興”。她説,現在環境好了,過去不少搬走的老住户又搬了回來,加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這裏創業就業,這裏老房子的房價和租金漲了不少。

  重慶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辦事處主任高璐告訴記者,在北倉成功更新的基礎上,今年街道辦將全面啓動周邊老舊小區改造,並拆除小區和北倉中的圍牆,計劃通過北倉這個“點”,帶動周邊“面”的提升,不用大拆大建,就能實現城市老舊社區美麗蝶變。


  策劃/編輯:金小茜

  文字記者:王金濤、陶冶

  視頻記者:陶冶、劉潺

  海報製作:盧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