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霄縣火田鎮七里鋪村碧雲寺,縣文物保護單位又稱七里橋亭。溪流兩岸古榕翠竹相互蔭翳,亭東側有明代所建佛教寺院又稱“碧雲亭”,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建。原為“和義橋”橋亭,奉祀觀音菩薩。亭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坐東南向西北。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圓形石柱,抬梁式木構架,懸山頂。亭外立康熙、乾隆、光緒年間重修碑3 通。亭後有唐代陳元光女婿戴君胄的墓葬。1986年於原址重修,並建“戴郡馬亭”保護之。
戴郡馬神道碑位於七里鋪村南的碧雲峯下,是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季女陳懷金暨婿戴君胄的合葬處。此處遺存郡馬墓神道碑一方,碑高2.12米,寬0.8米,鐫有“唐鈐轄司崇儀使郡馬副元帥兼竭忠輔國大將軍賜諡武毅肅庵君胄戴公暨配柔徽克濟益恭弼德夫人陳氏墓道”等楷書。
據考證,該碑系宋代鐫立。此古碑於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被當地農户移用為養豬飼料槽壁。1984年,雲霄縣文物工作者在進行全縣文物普查時,發現此一珍貴碑刻後,慎囑當地村民妥善保存。
1986年適逢漳州建州1300週年,各地戴氏裔孫獻金在雲霄七里鋪和義橋畔修建戴郡馬亭,將原神道碑豎立於亭中,俾垂諸久遠,以供海內外戴氏後裔溯源尋根,亦為河山增一勝地。今亭柱有聯雲:“郡馬有勳勞長垂史乘,碑亭增勝概永伴漳江”、“當年弓劍披榛棘,今日江山展畫圖”。
雲霄縣博物館館長、研究員湯毓賢介紹,戴君胄(703—778年),字肅庵,陳元光第三女婿,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祖父戴伯嶽,曾與唐開國元勳陳克耕從唐高祖李淵興起義軍於 幷州(今山西太原),後李淵登基,任戴伯嶽為 潤州(今江蘇鎮江)太守,父戴元理,諱仁,官授府兵校尉,於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隨陳元光之父 陳政率兵入閩平亂,駐軍雲霄烏石山,遂因官寓焉。
陳政病故後,戴元理輔陳元光靖寇設州,立下汗馬功勞,誥授順德將軍,賜諡忠惠。唐武后長安三年(公元703年),戴元理配方氏生一子戴君胄,系與陳元光三女陳懷金同年出生,由於戴元理與陳元光有世交之誼,且為人誠實厚道,深受陳元光敬重,遂將女兒陳懷金許與戴君胄。
戴君胄出身將門,自幼深受父輩薰陶,平時勤奮好學,胸懷文韜武略,博覽羣書,涉及經史兼擅詩賦,並且足智多謀,深思遠慮。長大後儀表奇偉、臨陣決策,所向無前,是開漳主要青年將領之一。置漳州郡後,歷授營將、 司田參軍、兵馬副指揮使等。
陳元光逝世後,戴君胄協助 陳珦靖亂安民,開疆拓土,打擊豪強,任用賢仁,興辦學校,厲行法制,使閩南日趨安定,立下了汗馬功勞。戴君胄長期鎮守軍事重地蒲葵關(今盤陀嶺),且戰且耕,威懾一方,成為 漳州軍事力量的中流砥柱,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起重大作用。
唐代宗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十一月,雲霄發生嘯亂,已七十六歲高齡的戴君胄率兵清剿。同年十二月,在巡視雲霄境內碧雲峯時,遇伏身亡,為漳州的穩定和發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次年其妻陳懷金也相繼謝世。戴君胄逝世後,與夫人陳懷金合葬於亭後碧雲峯頂,也稱七里鋪山。
北宋朝廷為表彰他開發和鎮守東南邊陲,使華夏文化發揚光大的歷史功績,追封為“鈐轄司崇儀使”,夫人陳懷金追封為“柔徽克濟夫人”。南宋紹興十三年追封陳元光為“開漳州主聖王”時,戴君胄,王之女婿,蔭封為“郡馬副元帥兼竭忠輔國大將軍”,賜諡武毅,陳懷金蔭封為“益恭弼德夫人”。因此, 戴君胄墓稱為戴郡馬墓。
雲霄縣火田鎮七里鋪村碧雲寺,縣文物保護單位又稱七里橋亭。溪流兩岸古榕翠竹相互蔭翳,亭東側有明代所建佛教寺院又稱“碧雲亭”,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建。
“碧雲寺”,奉祀觀音菩薩,亭外立有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重修的3個石碑。
“碧雲寺”,佛寺外又保存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光緒等時期鐫立的碑記數方,其中有一碑石記載“七里鋪”古曾為郵站驛址,所載年期,可將當代編攥的“中國郵政史”所記得“郵政”名詞的出現推前百餘年,因而引起省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的矚目。此處碑亭、佛寺等文物,俱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戴郡馬亭前有漳江源脈之一鶴坑溪,宋代所建“和義橋”殘基猶存於溪流碧水之間,並流傳着一段優美的民間傳説:南宋“陳三五娘”陳伯卿與黃碧琚倆青年男女互相愛慕,偕婢女益春自潮州府北逸泉州,途經“和義橋”時,卻被粵省官差追回究辦,但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此一千古佳話,為和義橋平添雅趣。
和義橋又稱七里橋亭,明崇禎年間(1628~1644)户部主事吳寏捐建。當時橋長35米,寬1.2米。“碧雲亭”奉祀觀音菩薩,亭外立有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重修的3個石碑。
“1985年,我就開始研究和義橋遺址,通過走訪村民和查閲大量的文獻資料,可以確認和義橋遺址就在這裏。”雲霄縣文史學者方羣達介紹説。
和義橋遺址見證南宋年間陳伯卿與黃碧琚的浪漫愛情故事。當年元宵節,泉州人陳伯卿路過廣東潮州,在燈會上與富家女子黃碧琚邂逅相愛,黃碧琚不顧家人反對,為了愛情與陳伯卿私奔前往泉州,途經和義橋時,被追來的官兵緝拿歸案,解押回潮州。方羣達介紹説,舊時那些平日足不出户的深閨淑女,只有元宵節這天才被允許出門賞燈,她們往往乘機與意中人談情相會,所以這一天也造就了無數的良緣美眷。
“看花燈”也為元宵節營造出浪漫的氣氛,增加了青年男女交往的機會。
“1960年,那時的和義橋還在通行。後來和義橋經歷過幾次較大的洪水,加上年久失修,現己廢棄,如今遺址橋下還有3個橋墩和4個橋孔。”方羣達説。為了不讓後人遺忘這段歷史,他還在和義橋遺址前立下石碑,記錄陳伯卿與黃碧琚的浪漫愛情故事。
據當地老人朱阿伯説,潮劇傳統劇目《陳三五娘》(又名荔枝記)即取此故事為題材。該劇搬上舞台,歷演不衰,後來流傳於閩南、粵東、台灣和東南亞一帶,成為家喻户曉的民間故事。( 方章雄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