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龍門“守橋人”
於海 劉曉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海華
禹門口又稱“龍門”,位於山西省河津市和陝西省韓城市的黃河峽谷中,為黃河晉陝峽谷的南段出口。這裏是黃河最狹窄的地方,黃河水從晉陝大峽谷奔湧而來,到了龍門傾瀉而出。龍門之上,屹立着一座鐵路橋,是晉陝運煤大通道的咽喉要道,它凌空飛架、連通兩岸,是冬日壯美“風景畫”的點睛之筆。
春運期間,這座晉陝黃河鐵路橋上依舊繁忙,每天60多趟貨運列車穿行而往,承載着一趟趟拉着煤炭的“烏金”列車呼嘯而過,保障着春節期間的電煤供應。雄偉的鐵路橋背後,是一代代守橋人的堅守奉獻。即便是寒風呼嘯、滴水成冰的嚴冬,他們每天也要對大橋進行檢修和保養。
守橋人趙江,家住山西河津,工作在陝西禹門口,十年如一日默默守護着大橋的平安。他所在的巡守班共4人,每班2人、工作8小時,每個班都要在橋上巡查4個來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所養護的侯西線,最初採用內燃機車牽引,2015年告別了“無電”歷史,升級改造成為電氣化鐵路,列車牽引噸位也從1200噸提高到了3000噸,鐵路鋼構橋也出現了磨耗增大、支座壽命縮短等問題。為確保春運期間的運輸安全暢通,除了整修橋隧設備,對黃河特大橋的檢修也成為重中之重。
黃河之上,列車飛馳而過時產生的強大沖擊力,讓大橋下面懸掛着的“搖籃車”左右搖晃——腳下就是滾滾黃河水,看得人膽戰心驚。而趙江和工友卻心無旁騖,繼續仔細檢查着大橋的每個部位。
1月26日,像往常一樣,趙江巡查着鋼樑橋上的鋼軌、螺栓、枕木和防爬器。他手執1米多長的錘子,敲打着鐵軌上的螺栓,通過聲音分辨這些螺栓的牢固性。這樣的敲擊,每次巡查要重複8000多下。
冬季晝夜温差大,是螺栓、鋼軌、夾板折斷的高發期。每年冬天,他們不僅要對橋上的螺栓進行檢查,還要加密排查鋼軌隱患,觀測軌温及河水高度,以便及時發現、消除故障隱患。0時至8時的班是最辛苦的——8個小時要出巡4次。“冷風刺骨,要一拿手電筒,一手拿鐵錘,一次巡查下來人都凍透了,雙手早沒了知覺。”趙江説。每當看到鬆動的螺栓,要用半米長的大扳手一緊再緊,直至螺栓穩固。遇到螺栓折斷時,必須第一時間更換。
冬天,這裏氣温常常低至零下20攝氏度,風力最大時能達到10級。遇到強風,僅扶着欄杆過橋就得40分鐘。常年的大風,讓很多巡守工患上了沙眼,加上長期彎腰勞作,班組中4人有2人都患有風濕性腰腿痛。
“不管是嚴寒酷暑,颳風還是下雨,一天在崗位就要幹好一天的活,這是一個職工的本分。”趙江説。一列列火車飛馳而過,守橋人在波濤洶湧的黃河之上守護着一趟趟列車的安全,實現了43年的安全暢通。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