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大家樂福關閉!沃爾瑪、麥德龍也難逃厄運,大賣場黃金時代一去不返?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陶婭潔
座標熱鬧的中關村廣場,這家沿街開設的超級大賣場——家樂福,門口上方的招牌和營業時間的提醒信息還未摘下,門內的宣傳海報和橫幅也依舊醒目,但緊閉的店門,卻昭示了往日熱鬧景象已不復存在。
(時代週報記者陶婭潔 拍攝)
2022年3月31日,這家被稱為“亞洲規模最大旗艦店”的家樂福北京中關村店正式關門歇業。該店佔地面積達3.2萬平方米,距今經營已達18年。
得知這個消息,曾在中關村附近某院校讀研的陳蕾感到很吃驚。7年前,她從武漢來北京讀書,放下行李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學校附近的家樂福打卡。她回憶道,“最喜歡吃家樂福售賣的榴蓮,那是她能買到品質最好最新鮮的。每個週末,在家樂福邊上的廣場看日落、吃榴蓮,是她最為享受的時刻之一。”
家樂福關店並非孤例。曾發展迅速的傳統超市如今已後勁不足,開了16年的北京麥德龍萬泉河店於今年4月10日正式閉店;2月底,位於北京知春路的華潤萬家超市關門歇業;2月24日,廣州一家經營了近20年的沃爾瑪賣場關門歇業。據贏商網不完全統計,2021年,所監測的13家超市企業全年關閉門店數就超過100家,其中人人樂37家、沃爾瑪超30家、家樂福20多家。除此之外,永輝、大潤發、永旺、卜蜂蓮花、華潤萬家等傳統商超品牌也均有關店。
但在實體零售日漸式微時,電商和社區團購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據網經社“電數寶”電商大數據庫顯示,2021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4658.1億元,而這一數據在2014年僅為290億元。另據網經社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社區團購市場交易規模達到1205.1億元,團購用户規模達6.46億人。
“零售市場千變萬化,新模式層出不窮,目前大家都在做O2O,賺取私域流量。傳統大賣場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北大縱橫合夥人、零售業專家陶文盛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關店的原因
對於中關村閉店一事,家樂福內部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中關村廣場要升級改造,所以關閉門店。”
而沃爾瑪關店的原因不盡相同。記者從沃爾瑪獲悉,4月27日將要關閉的廈門沃爾瑪世貿商城店,是為了更好地聚合沃爾瑪在廈門的門店資源,所以暫停營業。還有一些門店是因租約到期,業主不再續約。
關於這類傳統大賣場的租約情況,據《財經》雜誌報道,一般賣場的租期在10-20年之間,經歷了超市行業黃金20年的大賣場,租約正逐步到期。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北京的傳統大賣場往往都開在寸土寸金的位置。比如,中關村物美與家樂福僅一橋之隔,緊鄰中關村科貿電子城,可謂人流匯聚之地。
負責中關村科貿電子城租賃的徐先生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這個地段的租金在6元/平方米/天,如果租的面積大,價格可談。
相比之下,外資大賣場進入中國的頭10年,是以0.5至1元/平方米/天的低價佔據大城市的核心地段。
“租約到期後,再租就要付成本。如果賣場業績不好,就難以支撐高昂的租金。”陶文盛分析。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1超市業態調查快報》顯示,2021年,67.1%的超市企業銷售額同比下降,72.2%的企業淨利潤同比下降,68.39%的企業客流量同比下降。
從財報數據看,永輝超市2021年歸屬淨利潤預虧達到39億元,是上市以來首次虧損;沃爾瑪截至2022年1月的四季度中國區運營利潤和毛利潤均有下滑;有着“民營超市第一股”之稱的人人樂2021年淨利潤虧損約達8.57億元。
“疫情影響縱深化,疊加經濟新常態,再加上電商和社區團購的衝擊,讓實體零售的發展舉步維艱。”陶文盛説道。
網購搶食生意
今年22歲的黃雅莉稱自疫情以後,自己去超市的次數屈指可數。“太麻煩了,不如網購直接到家。而且大賣場的商品偏老舊,激發不了購買慾。”
不僅是00後,80後、90後,甚至70後都開始轉向網購。張英是一名70後消費者,她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線上吸引她是因京東、美團上常常有優惠券,減滿之後比線下更加優惠。
曾經,大賣場以商品多而全、價格優惠吸引消費者,在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看來,“相比電商,現在大賣場的價格未必有優勢。”
崔麗麗對《時代週報》記者指出,在原有模式中,大賣場會向供應商收取進場費、上架費、陳列費等費用,這些費用提高了供應商的成本,也使得商品同比提價。電商興起後,品牌商的選擇變多了,他們可以選擇進入不收或少收進場費的渠道,從而商品價格也更具競爭力。
除了電商,社區便利店、生鮮店也在搶奪大賣場的生意。據商家觀察家去年4月報道,在上海的一箇中大型小區內,會出現錢大媽、清美、康品彙、百果園,以及夫妻肉菜店等社區生鮮專業店的集成,平均每家面積在30平米左右。消費者不出小區便能得到豐富選擇,滿足日常所需。比如,消費者會在錢大媽購買豬肉,再走幾步路到清美購買豆製品,去康品彙買蔬菜與雜貨,然後去百果園買水果,最後可能到一家夫妻店補充其他日常所需。
家住北京豐台的齊女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自己已很久沒去大賣場了。平時買菜基本就在樓下的“菜籃子”解決,買水果就去果多美。
崔麗麗者表示,隨着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與電商的完整滲透,大賣場的銷售模式漸漸不能適應消費者的需要。特別是一些新興消費品,往往都是DTC的,即直接通過直營渠道銷售或者從更接近消費羣體的便利店接入。
“消費者在改變,市場也在發生變化。品牌商從原來的單一或者較少渠道選擇,變成現在多渠道、全渠道佈局,對於傳統賣場的依賴度越來越小。這方面,更適應消費者變化的電商與24小時便利店,給傳統大賣場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崔麗麗説道。
線上還是線下?
面對衝擊,傳統大賣場也嘗試着做出改變。
記者從沃爾瑪獲悉,沃爾瑪立足全渠道戰略,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引入新鋭品牌,和成熟品牌開展新品首發、商品共創等模式。除此之外,沃爾瑪與京東啓動了京沃“新”計劃,自2016年開展戰略合作以來,二者不斷融合在電商、物流和實體零售方面的優勢,推出門店、用户、庫存互通的“三通”戰略。
同時,家樂福在接入蘇寧易購、蘇寧小店、家樂福小程序等線上平台的同時,嘗試往會員店方向發展。去年10月,家樂福中國區首家會員店在上海開業。家樂福中國CEO田睿表示,未來3年內,將把200家大賣場中的100家全面升級改造為付費會員制的會員店。
而深耕北京本地的零售企業——超市發則準備主攻生活超市和生鮮超市,面積在1000-2000平米,選址多位於社區出入口,同時大力發展社區便利店,留存年輕客羣。
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今年1月在接受《靈獸》採訪時表示,實體店的核心競爭力有很多。以前是技術、生鮮,現在廣義的生鮮品類已經延展到大生鮮的範圍,包括熟食、日配品類和現場製作的堂食商品,現在依然要靠這些商品去贏得客户。
與物美集團、麥德龍、廣東7-Eleven等130多家連鎖零售商達成合作、提供全套數字化服務的零售解決方案服務商——多點DMALL,其董事長張文中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現階段實體零售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線上線下融合做得還很不夠,用户運營、商品開發、商場管理和和優化等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可以説,零售企業的數字化重構才剛剛開始。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王鵬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大賣場擁有產品、供應鏈和資金鍊優勢,且知名度還在。未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發力,首先大力進行數字化轉型,線上線下結合;其次多元化戰略,開出更多精品超市和便民服務店;對精品店進行收縮,開旗艦店;最後深耕產業鏈上游,向上佈局。
儘管實體零售面臨嚴峻的形勢,但崔麗麗認為,線下仍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購物場景,永遠都不會被線上所替代。
“大賣場承載了我的青春,還是希望大賣場能挺住。”陳蕾説道。
(應採訪對象要求,陳蕾、黃雅莉、張英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