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守口堡,披着一層又一層的時光。
軍情緊急時,他穿戴着厚重的鎧甲;烽火熄滅時,他撐起青紗帳;時光靜好時,他披上杏花春衫。我寧願是住在長城腳下的邊將後人,和守口堡一起在時光中變老,翻閲他的舊情新貌。
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站在守口堡村口,彷彿廝殺聲,炮聲,鼓聲又排山倒海般響起,環顧青山土城,當年這裏堡城週一裏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只於城東開一門。眼前城堡已頹,土牆裸露,黃土傾塌,只餘數烽火墩台尚有輪廓。不由讓人想起古人所云“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羣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羣。”又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而今,戰場硝煙早已散去。村中開始發展長城旅遊事業,守口堡村前的舞台上,豐收節的鼓聲,蕩起塵煙,攪動起時光。這裏正舉辦着“長城腳下豐收歌”演出。勁疾的鼓點擊打着每個人的心門,讓人激越。
眼前的道路修整一新,青石板鋪就的主路沿着山勢把客人引向長城腳下。路旁,水流潺潺,河上一座新修的廊橋,橫跨河道,將村莊連接起來。
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路邊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上刻金字篆書“堡門街”。穿過牌坊,走進堡門街,街口第一家,外牆如長城一般土黃色。雖然粉刷一新卻掩飾不住舊時的風貌,這是一處那個年代我們熟悉的供銷社。門頭上的牌子也清楚地寫着“供銷E家”,有些時尚的味道,“E”也像一個橋,連接起“供銷社”和“網絡電商”,連接起過去和現在以及未來。
櫃枱後的店家,看樣子50歲出頭,皮膚曬的黢黑,額頭幾道深深的皺紋,矍鑠精幹。見我們進來,熱情招呼着,一邊忙着為購物的村民遞貨,算賬。欄櫃裏,小孩喜歡的零食五顏六色,日常的百貨參差錯落,家常的麪粉、油脂堆放在櫃枱上,地上擺放滿滿當當的是現代的播種器、揹負式農藥噴霧器。
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緊靠櫃枱的板凳上,幾個玻璃大罐貼着標籤,細看竟是清冽的高粱酒,度數高低不等,看我們好奇,店家拿出小玻璃杯,給我們斟了一杯,幾人傳觴小啜,讚不絕口。“這是咱守口堡高粱自釀的白酒,烈着呢!”同行有善飲者,品之咂之,回味流連,排出數文沽酒一斤。
櫃枱後的廚房裏,傳來廚娘的歡聲,門簾隨之撩起,一個臉蛋紅紅,身材壯實的大姐端着一大笸籮黃糕走出來,香味也撲鼻而來。是新鮮的黍米!
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嗯,新打下的黍子!”大姐笑着讓我們取食,金燦燦,軟糯糯的黍米黃糕,雖然未經油炸,卻散發着黍谷獨有的香氣,吃一口甜美異常。大姐笑着端去另一間屋子烹炸,“這是給鑼鼓隊的隊員準備的,一會豐收節表演完,給他們的午飯!”原來是犒勞鑼鼓演員的,我們吃着,更覺滋味甘甜。
出“供銷E家”,走入街道深處,村裏黃泥敷牆,青瓦蓋頂,褐色鐵門上是金燦燦的銅鋪首。嶄新而古老的村子,依山而建。站在坡上,感覺這裏的院牆似乎都不怎麼高,人在坡道上,便可一覽全院,不少院子裏都養着黃牛,皆沉默反芻,呆呆看着陌生的訪客。
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院牆的石頭都光溜圓滑,應是從河裏搬來的大石,年久日長,俱已被水沖刷的沒了稜角。一位用衣角兜了土豆的大姐迎面走來,正要回家做飯。剛從地裏刨起的土豆沾泥帶土。我問她,家裏可否借住,能否提供飯食。她笑着説:“咋不能,我家前不久剛送走一幫北京客人,時不常的就有來旅遊的,咱家有好幾間房收拾出來就是給遊客住的。”我連忙向她要了電話,説好下次來,就住在長城下她的家裏,好好待幾天,她笑着答應了。
道路盡頭,登上幾級台階,便是山路。上坡前行不久,一道邊牆橫亙面前,這就是當年金戈鐵馬的長城和國界了。明隆慶年間俺答汗部由此入犯,曾使大同全鎮告急。
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舊日,這裏曾是屯駐守軍的軍事要塞。當戰事結束,烽煙暫緩,這裏又成為茶馬互市的和平市集。明隆慶五年(1571年),明朝和蒙古締結“隆慶和議”後,守口堡擔當起明朝重要的雙邊經貿往來集散地和交易點之重任。
站在長城上,向下望去,蒙漢交易市場就在守口堡村北300米處的坡下,此處曾設關卡設税所,定期進行交易。馬市則在長城南側,與長城牆體相連,緊鄰谷口通道。舊時,每年六月和九月守口堡兩次開市,茶葉、糧食、皮毛和牲畜在這裏進行貿易。朝廷在這裏設置税卡,收入直接上繳國庫。直到清末晉北鐵路公路相繼修通。此處的邊貿市場才隨之關閉。從明代堡子建成之後,到後來茶馬互市,駐守的軍人、貿易的商人在這裏娶妻生子,繁衍後人,成為村落,守口堡村一直延續至今。
鼓點聲擊打起又一輪高潮,召喚我們。
走下長城,出堡門街。路旁,一通黑石刻就的石碑,無聲肅立,看着人來人往。
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碑體右首寫着“郭威同志”,碑身正中寫着四個大字“人民公僕”,落款:“中共孫仁堡鄉委員會,孫仁堡鄉人民政府 一九九〇年。”在村中走訪,得知,這是為守口堡的老支書郭威立的碑。郭威就是守口堡人。27歲當上村支書,為了改變村民的生活,他帶領全村男女老少在長城兩邊種下300多畝杏樹。村旁黑水河常常鬧水患,村中百姓苦不堪言。郭威便號召村民自力更生,在黑水河兩岸築起5000多米大壩,築壩後,河道河灘形成了土地,村民們又有地耕種。説起郭書記,村民們懷念之情溢於言表。
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一代又一代的守口堡人改變着這裏的面貌,改變着自己的生活。2001年,縣政府撤銷孫仁堡鄉,併入城關鎮,更名為龍泉鎮,守口堡亦一併劃歸。長城腳下,豐收歌聲年年唱起,郭威老書記也應笑慰——這裏,杏花開的愈加繁盛,長城腳下,越來越多的人來這裏暢遊杏花林,夜宿長城下。守口堡的百姓在長城腳下喜獲豐收,在豐收中脱貧致富,在新時代享受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和我一樣,一定有更多的人會來這裏,住在長城下,感受和聆聽長城古老的傳説和豐收的喜悦。
作者簡介:周智海,大同市作家協會秘書長,大同市青年文學社社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46 字。

轉載請註明: 我住長城下——陽高守口堡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