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人王叔承曾在《竹枝詞十二首》中詩曰:“楊柳青青酒店門,阿郎吹火妾開樽”。僅憑楊柳樹、酒店門、阿郎和妾女這幾個要素,酒店(客棧)紅火的生意和熱鬧的場景就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客棧的熱情如“阿郎吹火妾開樽”,出門在外,這無異於讓他鄉流浪者感到回到了家。古代雖然沒有身份證制度,但在宗族、村社等小集團的影響下,除了軍隊、驛員(相當於專為官方服務的快遞員)、商人、流官、被流放者、隋唐之後的考生等可以出遠門,其他人基本上不行。
而只要有人出門在外,驛站和客棧等行業就會隨之出現。武俠小説和影視劇中經常出現“大俠”或主角落腳客棧的場景,在他們未住進去之前,第1個見到的是上前迎接的小二。非常奇特的是,小二們的口號幾乎一致,都問來者曰:“客官,打尖還是住店?”
“住店”可以理解,那麼“打尖”的含義是什麼?
一、古代的酒店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便有客棧(酒店)的出現,到戰國時,其規模更加宏大和體系完整。比如,經常奔波在外的呂不韋就一直落腳在客棧中,而不是在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別墅”。
發展到漢代,客棧的規模進一步增大,種類也隨之增多,包括官辦和民辦,民辦裏又有商家、家庭和宗族等的區別。在城市中,統一將之稱為“謁舍”。《漢書·食貨志》曰:“商販、賈人坐肆、列裏區謁舍…”其描述的就是普通人員居住的非官方客棧。
而官方的旅館一般稱之為“傳舍”,只有官員才有資格居住。
那麼,住宿需要哪些手續呢?
二、不是隨便就能入住客棧
《大秦帝國》中就有商鞅住宿的畫面。經商鞅對秦國的改革,全國上下住宿一律採取身份認證,內容包括“身份識別”和“介紹信”等。
秦孝公死後,秦國的舊貴族捲土重來,欲要將商鞅粉身碎骨。迫於無奈,商鞅只能四處逃竄。途中,他就因為沒有介紹信和身份識別的證物而不能住宿和出城,最終被秦軍抓住。
到隋唐後,用於識別個人身份的器具已經發展為牙牌、門券、路引、魚符等眾多的小東西。由於沒有掃描技術,所以這些可以用於證明身份的東西也經常出現假冒和偽造。
不過真實情況並沒有那麼亂,官員或商人出差之前,通常都必須要得到官方的認可,用於證明他們的身份的小東西也由官方統一配發,包括“符卷”、“符節”等,後來還出現了“信牌”、“驛卷”等。
此外,客人留宿的地方都留有詳細的記錄,古人稱之為“店薄”或“店歷”,官方只要通過查閲這兩本書,就可以知道留宿者的信息和動向。
所以,在統一的身份證明和客棧記錄的雙重作用下,外出者很難身份造假。馬可波羅遊歷中國期間,曾在此後的《馬可·波羅遊記》中記錄了自己所見到的住宿情況,將客棧老闆認證身份和撰寫簿子的事都説得很清楚,認為店老闆會詳細地記載客人的住宿時間,並會將之交於官方審核。
然而,真正遵守身份認證和客棧登記的客棧並不多,已經擁有身份掃描的如今尚且很混亂,當時住宿情況有多亂就不用説了,基本上有錢就可以住宿。
所以,店家見到來客就是見到財主,都會不分貴賤的熱情招待。
二、為何會用到“打尖”兩字?
自從宋代取消禁宵制和元代開創連接全國的驛站制度後,客棧行業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進入全面欣欣向榮的局面。所以,開客棧成為一些人的重要謀生手段,住宿者對於他們來説都是財主。
在影視劇中不難見到,客人一旦進入客棧,就不免被極其熱情的小兒上前打招呼,詢問住店或打尖。那麼,“打尖”是什麼含義呢?
進入客棧,客人想要做的無非就兩件事,一是住宿,二是吃飯。當時的客棧具備吃飯與住宿兩個功能,客棧的設置通常包含住宿和客廳兩個部分。所以,“打尖”與吃飯有關。
王叔承的“阿郎吹火妾開樽”就交代,客人入住客棧後,會受到“阿郎”和“妾”的招待,阿郎負責生火做飯,妾負責接風洗塵,陪客人喝酒。
“打尖”是方言,指的是短暫的休整。有人就指出,“打尖”和“打火”的含義相近,專門用來記錄一段短暫的時間。所以在此也可以將“打尖”理解為短暫的停留,而用如今的話來説,“打尖”就是開火吃飯。
與如今的鐘點房不同的是,由於沒有表的記錄,所以“打尖”的時間並不固定,有的是黎明一大早,或者是隻休息一午一晚,還是正午間歇飯後便走,都可以稱為“打尖”。
也因此,許多學者就認為,“打尖”有時候指的是極短地租房子,也囊括休息的意思。選擇住店的人羣中,斷然不會包括官員和短途旅行者。第一是官員只會住在指定的驛站中,接受上等服務的招待,而如果他們選擇長期停留在客棧裏,那一切的花銷都需要自己出錢,並且不一定能夠享受到很好的休息時間。
第二是短途旅行者通常都是走親戚,斷然不會選擇在客棧中停留,一來是需要花費很多的錢財,二來是沒有必要。
儘管發展到清朝,選擇在客棧中居住的一般都是長途旅行者、商人或江湖人員等,可以用魚龍混雜來形容。徐霞客到處旅遊的時候,出於安全性的考慮,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他才居住到客棧中,一般都選擇投宿民宿之中。
而對於商人和江湖人員來説,住宿在客棧裏倒是非常安全。一則可以隨時離開,二則行動軌跡有明確的記錄,遭到意外也方便找尋。
所以,為應對這些情況,店家也發明出了兩套説辭,即詢問客人的住宿,也詢問他們流速時間的長短。換句話而言,就是想要知道客人需要住宿,或開鐘點房,這兩個説法並沒有矛盾。
結語
在各類影視劇中,通常都會過度利用客棧,因為只有在魚龍混雜的客棧裏,故事才能夠延續下去,如果主人公的經歷相當平淡,那麼影視劇將沒有看點。過度的濫用和擴大化之後,許多觀眾就會被誤導,認為古代的客棧是相當開放,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居住。
其實,為達到治安管理的目的,古代統治者對於居住者是有嚴格要求的。雖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各個地方的安全性完全不一樣。後人之所以沒有看到古代的重大案件的爆發,主要是因為信息交通不發達和沒有人記錄而已。
全國範圍內都聽官方的話,但不一定表示天下就太平,各個地方勢力錯綜複雜,小的地方為保障自身的安全,只能以宗族的形式集體生活,一來可以保證內部的穩定,二來可以抵禦外來入侵者。所以,當這些地方勢力見到外來者的時候,有的是持有歡迎的態度,有的則是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