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豔歷史的明代象牙

大家好,我們的不一樣的我不一樣的歡樂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每天瞭解古玩知識
中國象牙雕刻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之後,象牙雕刻一直傳承在七千年的歷史當中,連綿不絕。而實際上,由於地球氣候的變化,幾十萬年前在黃河流域曾有象羣活動。
驚豔歷史的明代象牙
明代象牙人物故事瓜形盒
據考古發現,5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有較多的象牙製品出土。在商代時,中原地區氣候比今天温暖濕潤,仍然盛產大象,河南省簡稱“豫”,即與大象有關。到了周代晚期,由於氣候變化及土地開墾等原因,黃河流域已難覓大象的蹤影。漢末,大象活動區域已退到長江以南地區,至唐代,長江流域的大象也基本絕跡。明清時期,大象的棲息地繼續南遷至雲南南部地區,成為中國境內的一種瀕危動物。
驚豔歷史的明代象牙
從漢代以後,中國所需象牙多依靠進口。由於象牙色澤白嫩,屬於上等的雕刻材料,其藝術品雕刻精美、價格昂貴,一直是王公貴族追捧的對象。另外,象牙還具有很大的藥用價值,《藥性論》記載象牙“甘,寒。清熱鎮涼,解毒生肌”。明清兩代是牙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創造出了大量的藝術珍品。尤其是到了清代,形成了廣作牙雕風格,廣州成為當時牙雕製作與生產的中心之一。明代象牙文物雖不如清代豐富,但多數為精品且極具時代特色。
驚豔歷史的明代象牙
就種類而言,有象牙笏、牙雕人物、筆筒、蓋盒、爐蓋頂、掛牌等,其中前四類為牙雕大件,為明代牙雕的代表,以下主要介紹與研究這四類牙雕藏品。本次藏品皆來自廣東省博物館。
精品解析
驚豔歷史的明代象牙
明代象牙笏
長56釐米、上寬4.5釐米、下寬6.7釐米,為本館三級藏品。由整片象牙製作而成,整器依象牙走勢而成弧形,邊緣有小磕缺。笏面經過拋光處理,光滑平整,有自然裂紋,紋理清理,細密均勻。象牙質地縝密,包漿肥厚,形制碩大古雅。
長54.5釐米、上寬5.4釐米、下寬7釐米,為本館二級藏品。長條片狀,上窄下寬兩端翹,通體光素無紋。此件象牙笏器形與象牙紋理特點與上一件象牙笏類似。不同之處為:一是這件牙笏四角稍截去一小角,而近似圓角;二是這件牙笏顏色較上一件淺,泛白。
笏板,又稱手板、朝板或朝笏,是古時大臣面君的必備之物,是官員禮儀的重要表現。笏的起源甚早,《史記?夏本紀》中已有用笏的記載,周代時已形成用笏規制。最初笏是一種在面君時記錄的工具,可記錄君命或旨意,也可記錄上奏之事以備忘記。隋唐時期,明確規定五品以上官員持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持竹木笏。
由用笏還引申出一個我們皆熟知的名詞—縉紳。古代大臣持笏奏事完畢,就將笏板插於腰帶之上,這一動作被稱之為“縉紳”。“縉”主要指“插”,“紳”主要指腰帶。於是人們常常將這一特定的動作指代為當官之人,也就是我們所長説的“縉紳”。
驚豔歷史的明代象牙
明代象牙雕壽星
館藏牙雕人物共有2件,均為壽星像,兩壽星像大小、形制、紋飾大同小異。此件寬6.5釐米、厚6釐米、通高30釐米,為本館二級藏品。此壽星像為立體圓雕擺件,擺件以象牙尖部隨形雕制,中空。老壽星頭微側,高額,長眉長鬚,面微露笑容,雙目有神平視,耳垂下垂較長而肥厚,腦後梳一髻,髮帶飄垂。雙襟寬袖長袍,於胸前連結。左手持杖,手部以上枴杖斷缺。右手執扇自然垂放置腹前。衣左下角缺失一大塊。壽星開相細膩、光滑圓潤、質地細密、包漿肥厚、色澤古雅,象牙紋理清晰可見。
驚豔歷史的明代象牙
此件寬6.5釐米、通高24.5 釐米,為本館二級藏品。壽星依象牙形狀和紋理雕刻,頭形細長,微凸,高額聳立,長眉彎垂,目微睜,闊鼻垂耳,長鬚及肩,面容慈祥,略帶微笑,身着對襟寬袖長袍,手持一杖。壽星雕工雖然不復雜,但是線條十分流暢,面容雕刻尤為突出,那微微一笑彷彿能夠穿越時空,直達人心。在道教中,壽星稱為南極仙翁或南極真君。在明代嘉靖、萬曆時期,由於皇帝非常崇尚道家,許多工藝美術品為道教人物形象或裝飾上都彌散着極重的吉祥如意的氛圍。
驚豔歷史的明代象牙
明代象牙庭院人物筆筒
此件高14.9 釐米、底徑9釐米。筆筒以一節象牙為材料製作而成,直腹,筒壁上厚下薄,泛黃棕色,下面缺底。筆筒表面未刻花紋處,包漿肥厚,光滑油潤,象牙紋理猶如層巒疊嶂,清晰可見。筆筒上端筒壁較厚,顯示出質地非常細膩,截面上有類似圓圈紋的裂紋,期間佈滿細小豎向裂紋,平添了一股歷史滄桑感。筆筒表面採用減地淺刻的技法,刻人物故事圖。一男一女在庭院中喝酒吟詩,一侍女持壺站立身後,庭院中有假石山、芭蕉樹、竹子、花卉等。
驚豔歷史的明代象牙
驚豔歷史的明代象牙
蝴蝶在採花蜜,天空飄着雲朵,遠處羣山隱隱可見,一派寧靜悠閒的感覺。在筆筒上端一側刻有詩句及題款,詩句內容為“獨酌芳春酒,餘興有誰知”,落款“鏜江山人”。詩句內容與人物故事圖內容遙相呼應,更添瀟灑悠遠之感,與明代文人氣質完美契合。
明代象牙山水人物筆筒
此筆筒高14.5釐米 、口徑9釐米,為本館二級藏品。筆筒以一節象牙為材料,直腹微彎曲,表面包漿深厚呈棕褐色。紋飾由淺浮雕製作,腹壁剔地淺浮雕山水人物圖,圖中仙人云海、亭台樓閣、蒼松、梅枝。畫面雕人物共五人,一邊是頭戴官帽,身穿長袍,手持朝笏的朝廷官員,前面有手提宮燈的引路童子,後面站着手持長羽扇的侍者,另一端松樹下,二隨行者,一人手持權杖,另一人則一手牽着馬匹跟隨着。
此筆筒剔地淺浮雕和陰刻線修飾的手法雕刻畫面,人物面部處理很簡練。晚明時期,山水人物圖是一種十分流行的紋飾,充分表現了士大夫縱情山水的閒情雅趣。蒼松、梅花為“歲寒三友”中的兩友,松象徵常青不老、梅象徵冰清玉潔,皆是君子所寄求。
驚豔歷史的明代象牙
館藏明代象牙蓋盒僅此一件,但為精品。此盒長9.8釐米 、寬6.2釐米、高4.3釐米,為本館二級藏品。瓜形盒,牙色深黃。由盒、蓋上下兩部分扣合而成,子母口,盒、蓋身為瓜稜狀,蓋面淺浮雕藤蔓、花蝶、昆蟲。打開盒蓋,盒內雕《西廂記》人物故事圖。盒內雕《西廂記》崔鶯鶯與張生月下相會的故事,只見圖中張生攀柳樹夜會,崔鶯鶯在兩丫鬟手持燈籠陪伴前來約見。蓋內雕下棋圖,崔鶯鶯與另一女子坐於鼓形鏤空高凳,她們二人一人手執棋子正欲落棋,一人手扶下頜做思考狀,一侍女立於桌旁,另一侍女端茶具及點心正邁步前來,四人皆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此蓋盒融圓雕、鏤通、淺浮雕、陰刻技法於一體,人物刻畫細膩生動,景物雕刻精美。蓋盒基本完整,唯盒內燈籠燈杆斷缺,有小裂紋。
工藝與年代
驚豔歷史的明代象牙
上述象牙雕刻的製作工藝有開料、切割、圓雕、鏤雕、淺浮雕、減地淺刻、陰刻、拋光,幾乎囊括了所有象牙雕刻的製作工藝。其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拋光,所有館藏明代象牙雕刻文物表面皆經過細緻的拋光工藝,加之長期的盤玩,包漿肥厚,使得器物表面油潤光亮,象牙自然的肌理也更加凸顯,與雕刻的紋飾相映成輝。
驚豔歷史的明代象牙
另外,減地淺刻工藝在象牙雕刻製作中並不常見,上文所介紹筆筒採用該工藝,未減地的部分加以拋光,減地的部分利用刀具留下的刻痕及象牙自然的紋理表現紋飾內容,古拙清雅,別具一格。
驚豔歷史的明代象牙
在年代方面,這四類牙雕中,除了象牙笏時代貫穿於整個明代之外,其餘三類作品皆為晚明時期。象牙笏是明代中高級官僚上朝必備的禮儀兼實用的器物,這是它能夠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原因。在明代早中期,朝廷對寶石、象牙、犀角等舶來品的使用規定比較嚴格,加之社會風氣尚未形成奢靡之風 ,而象牙作為一種價格昂貴的奢侈品,自然使用較少,這也是目前明代早中期象牙文物少見的原因之一。
驚豔歷史的明代象牙
晚明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社會出現轉型,商品經濟發達,海禁重開,外來奢侈品和物種大規模進入中國,極大地豐富了物種和社會資源。明初沉寂一時的器物賞玩之風在晚明漸成鼎盛之態,明人不以玩物為恥,而是認為玩物是名士身份的辨識標誌之一,所以袁宏道以為:“世人但有殊癖,終身不易,便是名士。如和靖之梅、元章之石,使有一物易其所好,便不成家。縱使易之,亦未必有補於品格也。”因此,晚明象牙被用來製作各種器物。
自晚明牙雕被大量用於製作各類器物之後,便迅速發展為牙雕產業,到了清代形成了京作、蘇作和廣作等幾個牙雕製作中心和不同的風格,成為我國古代藝術品中的靚麗一景。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佈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註明“轉自公眾號:四海博緣收藏平台”。謝謝合作!)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84 字。

轉載請註明: 驚豔歷史的明代象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