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莫高窟眾多精美絕倫的洞窟藻井中,有一類生動形象且構思巧妙的主題——三兔共耳圖,以其靈動和神秘之感,一直以來就讓人駐足流連,引人產生無限遐想。
畫面中有三隻兔子,共用三隻耳朵,三隻耳朵兩兩重合、和諧共生。同時,在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潛在的中心點,三隻兔子首尾相連,彷彿在圍繞其進行迴旋奔跑。畫面整體簡練概括、舍冗去繁,不僅與周圍的圓形曲線和蓮花、飛天等圖案相映成趣,還營造出三隻兔子相互奔跑追逐、循環往復的動感畫面,產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視覺效果。據統計,這一圖像在敦煌壁畫中並不是孤例。那麼,這一圖像有什麼特殊寓意呢?
冬去春來,三兔開泰
《周易》六十四卦之中有一“泰卦”,“泰,小往大來,吉亨”。成語否極泰來即源於此。
農曆十一月冬至時,白晝最短,往後白晝漸長,陰氣漸去,陽氣始生,故認為冬至為“一陽生”,十二月則為“二陽生”,以此類推,正月即為“三陽”,而易經又以正月為泰卦,故有“三陽開泰”之説,有冬去春來,陰消陽長,吉祥亨通之意。《宋史·樂志七》中也記載:“三陽交泰,日新惟良。”寓意新舊交替,萬物復甦。
“羊”與“陽”同音,羊在古代也經常作為代表吉祥的神獸,故而演變成了“三羊開泰”。那麼,這與三兔圖像又有何關聯呢?
據統計,莫高窟現存有“三兔藻井”圖案的洞窟有18個,其中隋代8個,初唐1個,中唐5個,晚唐4個。可以發現這一圖像集中在隋唐時期。隋代皇帝為“楊”姓,為避君主諱,加之兔子也為吉祥之獸,遂改為兔,於是便有了三兔圖。
在十二地支中,兔對應卯,卯時在古代對應的是早上的五點至七點,是一天之晨。因此,卯表示“新”意,代表黑暗過後的黎明,所以充滿着無限生機。
三兔蓮荷,瓜瓞綿連
仔細觀察,敦煌三兔圖像大多分佈在藻井之內,藻井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多為覆鬥形建築的窟頂裝飾。
敦煌壁畫中的三兔藻井多以蓮花為背景,一是古人認為蓮花屬於水生植物,可以克火;二是蓮花在佛教中是聖潔光明的代表;三是蓮花多子,有連生貴子的美好寓意。
而作為主角的兔子在古代也被奉為生育之神,晉代張華在《博物志》中就提到,“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望月而孕”當然是無稽之談,但這種説法在古代卻頗有市場,又“案明徐樹丕《識小錄》卷一雲:‘中秋無兔不孕。俗曰:兔無雄,望月而生也。’”認為凡間的兔子皆為雌性,只有月亮中的兔子為雄性。
兔子也代表着永康長壽。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卷一雲:“虎及鹿、兔皆壽千歲。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能壽五百歲者,則能變化。”南朝梁簡文帝《上白兔表》則記載,兔子“四靈可邁,既驗玉衡之精,千歲變採,有符明月之狀”都傳達出兔子是長壽的代表。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玉兔搗藥”搗的就是長生不老藥。可見,兔子富有靈氣,是安康長壽的吉祥物。
三世輪迴,皆為善果
敦煌莫高窟是佛教文化的殿堂,三兔圖像亦是宣傳佛教教義的重要載體。
兔子是佛本生之一。本為原本、本來,生為人生,所謂本生指的就是佛祖的前生。我們熟知的九色鹿的故事也是佛本生之一。《梵網經》中曾提到,佛陀“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佛教認為佛祖釋迦牟尼要經歷種種曠世磨難、善行轉世,方能修成正果。而兔子即是佛祖的前世之一,在《六度集經》《舊雜譬喻經》《菩薩本緣經》《本生經》和《雜寶藏經》等佛教經典中均有“兔本生故事”的記載。
佛陀投生為兔胎,有一道人于山中修行,常有狐、猴、獺、兔四獸聞道聽經。久而久之,道人的糧食耗盡,四獸各行求索,以供養道人。獼猴在山中找到了美味的果子,狐狸化作人求得了一囊飯食,獺在河中捕到了大魚。只有兔子沒有覓得食物,它便決定捨身供養耳。它到林中取樵,燃火作炭,以身入火。這一舉動感動了佛陀,遂得轉世。可見,兔子在佛教中是善良、智慧與勇敢的化身。
另外,在佛教中還有“三世佛”之説,壁畫中的三隻兔子分居三方、爭相追逐,分別代表着“前世”“今生”和“來世”,三隻兔子通過耳朵彼此聯繫,渾然一體,象徵着三世前後相繼、互為因果、生死輪迴、不離不棄。而良好的人性和品格,才是開啓循環的唯一鑰匙。
同時,道教也宣揚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三生”説法,因此三兔共耳圖亦象徵着生生不息。
可見,三兔共耳圖是中國傳統文化、佛教文化與其他文化的有機結合, 更是洞窟功德主們樸素的多子多福、健康長壽、轉生輪迴的美好祈願。
文並圖/豐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