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河北承德市的遊客在三界碑合影,分享幸福和喜悦。本報記者 李典超攝
“這兒離河北、天津太近了,早晨山上遛彎就溜達到了天津,下午遛彎可能就溜到了河北,一天逛逛京津冀再正常不過了。”52歲村民楊麗紅的家就在三界碑附近。
放眼蜿蜒的燕山山脈深處,明代長城和北齊長城,如兩條長龍聚首於羣山之巔。聚首處,是海拔800米的炮樓遺址,正中立着一座高1米的三稜柱體界碑,界碑正圓形的底座,被平分為北京、天津、河北三部分,這就是“一腳跨三省”的三界碑。
數十年間,它見證了京津冀三地的巨大變遷。三界碑下,北京市平谷區金海湖鎮紅石門村、天津市薊州區下營鎮前幹澗村和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陡子峪鄉前幹澗村,在山坳裏若隱若現。
“20年前我從河北嫁到紅石門村時,三界碑冷冷清清,鄰村之間不通路,三村之間沒來往。”楊麗紅説。
2014年以來,三個村成立了長城保護隊、聯合修路隊、聯合護林隊……環境變美了,三界碑旅遊火了,楊麗紅眼前的生活變了:一條連接鄰村的路、一口汩汩出水的井、一座漂亮的農家院。靜靜佇立的三界碑就是活生生的見證。
“老伴兒有了穩定工作,我種果樹,農閒時候打工賺錢,一年下來家庭收入十幾萬元。”楊麗紅指着山脊上一排白色帳篷説,“那裏正在建設北京最大的一座山脊露營地,年底就要開業,我們又多了一個打工好去處。”
三界碑下有兩個前幹澗村,以缺水得名。上世紀70年代,這個村被一分為二,北邊隸屬河北省,南邊隸屬天津市。
十年前,河北前幹澗村的姐姐閆鳳伶嫁到了天津前幹澗村,小四歲的妹妹閆淑伶留在了本村。兩姐妹家距離只有五公里,但生活水準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姐姐家的村子鋪上了石子路,妹妹家還是土路;等妹妹家鋪上石子路,姐姐家已修成了柏油路……妹妹家總是落後一截兒。差距最大的是飲水,姐姐家早已通上自來水,妹妹那邊還“靠天吃水”,斷頓時不得不從姐姐家這邊買水。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後,河北前幹澗村的大事喜事接連不斷。2015年,困擾三地的手機漫遊費取消了;當年年底,村民第7次打的深水井成功出水,全村喝上自來水;2020年,連接兩個前幹澗村的山路打通了……
“有了這條路,外出打工、孩子們上學方便了,山上的果子也賣上了好價錢。”閆鳳伶説,“現在妹妹過得不比我差,我們正謀劃着聯手開個姐妹農家院呢!”
“守着同一段長城,看着一車一車的城裏人從家門口路過,去鄰村旅遊,河北這邊村上老百姓看着都眼熱。”路修通後,村黨支部書記劉海燕就帶領村民開上了農家院。
在天津前幹澗村的一家農家院前,原村主任張雪松看見劉海燕為開辦農家院來取經,熱情地向她建議:“開農家院,除了搞好吃、住和環境衞生外,還要突出特色,提升服務水平。這些都做好了,不愁客源。”一聽這話,劉海燕底氣更足了,説:“天津前幹澗村農家院靠三界碑火起來,這協同發展,我們也不能落在後邊呀!”
短短兩年,劉海燕帶領村民建成投運四家農家院和一座精品民宿,節假日都忙不過來,年均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接待的不少客源是北京、天津的農家院介紹過來的。村中不少婦女就近到北京、天津的農家院打工,每天至少有200元的收入,全村實現了“人人有活幹、家家有錢掙”。
三界碑下三村旺,協同發展好政策,讓村民的小日子像芝麻開花節節高,越過越紅火。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韓梅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