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處不勝寒:玩收藏山高路遠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收藏也是如此。

剛開始面對古老銘文時的望洋興嘆,不知從何下手,可謂“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可一想到這是祖先留下的豐厚文化財富,古老銘文的神秘感就成了一種動力,一直催着他跑文化市場,與藏友交流,找資料讀書,去博物館。

慢慢地,書上講不到的內容自己也能搞清楚了,書上講錯了的地方他能發現並改正過來。張頌斌説,這個不停學習和研究的階段可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經過30多年的學習實踐和研究,張頌斌為青銅器鑑定找到了大量的學術和理論依據,“這就算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吧!”

以青銅為例:青銅器的收藏鑑定需要系統的知識和多年的實戰經驗,首先就要認識名稱、用途,熟悉各個時代的歷史背景,熟知各個時代青銅器的造型、紋飾、鑄造特徵。見多了,就能發現各時代銘文的規律和特點,弄清不同時期的語法結構,也對各個時代青銅器鑄造工藝變化、材料特點、造型、用途以及搭配的紋飾特徵有了充分深入的瞭解。這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吸引力,也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魅力。

初學的收藏者可以先培養興趣和感覺,並學會對鏽跡等方面進行辨偽。“比如真鏽,鏽跡堅實,層次豐富。假鏽鬆軟,層次單一。這些區別就是在學習對照中得到的;再就是‘皮子’,古人在鑄造銅器時為了讓範和模分離,要添加助劑。雖然歷經數千年,‘皮子’變成了黑色、綠色、紅斑、淺黃色,但光澤仍在,用手觸摸仍有潤滑之感。對照仿品尤其是水平不太高的仿品,就能看出明顯的差距。要學會用放大鏡、用心觀察,發現差別。”

在鑑定中,不僅要看真品,還要看贗品,瞭解造假的新技術。“山東博物館庫房裏保存的清末‘濰縣造’仿西周青銅器,是早年被工作人員發現並挑了出來。這些東西也有價值,代表了當時的造假水平,可以讓我們知道清末民國時期是如何仿製青銅器的。”張頌斌認為,只有深入瞭解作假方法才能進行鑑別,這需要耐心,不是看上幾本書、聽上幾節講座就行的。“只有接觸實物,進行實戰,善於比較和思考,才能發現其中的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97 字。

轉載請註明: 高處不勝寒:玩收藏山高路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