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博物館裏都有着幾件“鎮館之寶”,而能被稱為“鎮館之寶”的文物,基本上都是國寶級別的。有意思的是,根據這些國寶級文物的出土介紹來看,大多數國寶都不是由考古專家發現的,而是由農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比如今天要説的被農民發現的三大國寶,每一件都價值連城,最後都是上交到了專家手中,博物館才得以收藏。
第一件: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陶鷹鼎
陶鷹鼎是一件新石器時代後期仰韶文化所燒製的陶器,屬於人類文明早期的經典藝術傑作。這件文物出土於一座成年女性墓葬,隨同出土的還有十多件骨匕、數件石圭、石斧及一批原始人日常生活器皿等。從出土的文物數量和品質來看,這位墓主人生前的地位相當高,不然也不會用陶鷹鼎這樣的稀罕寶物來陪葬。
陶鷹鼎的珍貴之處無需多説,其價值已經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稱得上是國寶中的國寶。關於這件國寶的發現過程也十分離奇,很難想象這件國寶在剛剛出土時,居然被發現者帶回家當成了餵養雞鴨的飼料盆。
1957年,陝西省華縣太平莊一個叫殷思義的農民在村東頭犁地時,無意間從地理犁出了一個通體灰色的陶器。殷思義當時也沒多想,就將其帶回家當成了餵雞鴨的飼料盆。直到第二年秋天,北大歷史系師生組成的考古隊隔壁的泉護村考察仰韶文化遺址時,才偶然間在殷思義家發現了這件珍貴的遠古陶器。後來在文物專家的勸説下,殷思義將這件文物上交給專家,最後由國家博物館所收藏。
第二件:陝西曆史博物館收藏的西漢皇后之璽
西漢皇后之璽為正方形,長寬越2.8釐米,高約2釐米,重量33克,由整塊新疆和田羊脂
白玉雕成。人們常説黃金有價玉無價,一塊好玉十分難得,而像皇后之璽所用到的這塊美玉就更加可遇而不可求。根據考古專家的推斷,這方玉璽極有可能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后呂雉的信物,是漢朝歷代皇后累世相傳的寶物,其地位幾乎等同於傳説中那方秦始皇所鑄的傳國玉璽。
這方皇后玉璽的價值也是無法估量,已經超出了用金錢來衡量的範疇。先不説這方皇后玉璽上的歷史文化價值,單就這一塊玉色純淨無瑕,晶瑩潤澤的美玉,那就是不可多得的寶物。在玉石資源日漸枯竭的今天,如此美玉實在無法用價值來衡量。同樣的,這塊寶物也是由農民在無意中發現的。
1968年9月的一天傍晚,陝西咸陽市韓家灣小學的13歲學生孔忠良在放學路上偶然發現了這件寶物。孔忠良的父親孔祥發感覺這個東西不是凡物,於是第二天就將其帶到西安交給文物專家鑑定。專家見到此物後驚喜萬分,認為這是一件國寶級文物,必須上交給博物館,之後給了孔家父子20元錢作為獎勵。從此之後,這枚皇后之璽一直收藏在陝西省博物館。直到1991年,陝西省博分為歷史博物館和碑林博物館兩家,這枚玉璽便一直陳列於陝歷博的基本陳列展廳。
第三件: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紅山文化玉龍
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我們也一直自稱為龍的傳人。可以説,每個中國人的心裏都有着一條龍,一條註定要一飛沖天的希望之龍。歷史上關於龍的神話傳説有很多,龍的形象也有許多種,但是最早的龍是什麼樣子的呢?直到紅山文化玉龍被發現之後,考古專家們才發現,原來真的像數十年前著名考古學家李濟説的那樣,大家都上了秦始皇的大當。
在紅山文化玉龍被發現之前,考古專家們的主要目光都聚焦在長城以南。雖然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李濟曾説過:“到長城以北去找中國古代史的資料,那裏有我們更老的老家。”但是因為慣性思維的影響,考古專家們一直沒有認真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直到紅山文化玉龍被發現後,考古專家才意識到,在長城以北確實隱藏着一個極其先進的古代文化遺蹟,這也許就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紅山文化玉龍作為最古老的龍形象,它的珍貴之處自然無需多説,每一個龍的傳人都明白這件文物的分量。而這件文物當初也是由農民所發現的,可是這件文物被上交到文物保護部門後,一直到十幾年後才引起專家們的注意。
1971年8月的某天,內蒙古翁牛特旗一個叫張鳳祥的農民在村後的果林裏修梯田,他在搬運石塊的時候發現了一個人工堆砌而成的石頭洞。從這個石頭洞裏,他掏出了一塊彎彎的鈎子。當時張鳳祥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直到這東西被他弟弟在玩耍的過程中磨出光澤,他才發現這是一件類似於玉鈎的器物。於是他就將這東西帶到了翁牛特旗文化館,交給了館裏的文物專家王志富。
王志富雖然掛着文物專家的頭銜,可是對這件玉鈎一樣的東西也並不瞭解。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件玉鈎絕對是一件文物。於是王志富給了張鳳祥30塊錢,作為上交文物的獎勵。之後,這件玉鈎就被鎖在了文化館的庫房裏。直到1984年,考古專家對紅山文化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時,才搞明白玉鈎價值。這件長得很像玉鈎的文物根本不是玉鈎,而是最古老的龍形象。這件有着5000年以上歷史的玉龍,也因此被專家們稱為“中華第一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