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8月18日電題:記者手記:夜宿可可西里卓乃湖
新華社記者張龍
暮色漸濃,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空氣中透着寒意。一羣羣藏羚羊向湖畔山坳進發,躲避寒風。
晚飯後,在卓乃湖保護站,38歲的站長秋培扎西站在保護站房頂,目送羊羣進了山坳才回到房間,保護站的6名隊員早早圍坐在房裏。秋培扎西擰開了太陽能燈, “圍爐夜話”準點開始。
“高原的天氣善變,晚上天看着不錯,白天肯定下雨,巡山時車更容易陷。” 秋培扎西望着窗外,打開了話匣子。
“這裏海拔接近4800米,吃得消嗎?”秋培扎西見記者有點萎靡,關心地説:“我們這幾天還要沿卓乃湖南岸巡山,觀測產仔季藏羚羊的活動。要是頭疼、氣短就告訴我,我讓才文多傑照顧你。”秋培扎西指了指身旁的小夥子。
才文多傑笑着説: “我能照顧好小藏羚羊,照顧人也沒問題。”他今年21歲,但在卓乃湖,卻是眾多藏羚羊幼仔的“奶爸”。
卓乃湖被稱為“藏羚羊產房”,每年5月至9月,保護站承擔着卓乃湖及周圍藏羚羊產仔區野生動物資源保護與觀測的重任,也會救助掉隊、被遺棄的藏羚羊幼仔,今年交由才文多傑照顧的幼仔就有11只。
可可西里深處的卓乃湖猶如大海中的孤島,似乎與世隔絕。當記者問他們是否感到生活很艱苦時,“不苦,習慣了。最難熬的是寂寞。”90後巡山隊員白瑪東周摸着手機説,“在外面的時候,手機幾乎粘在手上,但進站就沒信號了。”
“我們悶了就唱歌。”巡山隊員德尕接了話茬。
“白瑪唱得好,唱一首。”在隊員們的起鬨中,白瑪東周拿起吉他,邊彈邊唱起來。這是一首叫《拉姆梅朵》的歌曲,歌聲熱烈奔放,隊員們打着拍子跟着唱,一張張曬得黝黑的臉上滿是笑意,目光明亮。
夜色漸深,爐膛裏噼啪作響,大家聊着、唱着,漸漸意興闌珊。
“該睡覺了。”走下樓梯,秋培扎西朝屋內喊了一嗓子。
在可可西里工作了20多年,心肺功能受損,經常失眠,但秋培扎西每晚還是強迫自己早點睡覺。“巡山是我們的責任,保護可可西里要保持清醒,馬虎不得。” 他説。
月光透過玻璃灑進屋內,卓乃湖的夜晚顯得孤寂、靜謐。秋培扎西與隊友們拖着疲憊的身子回到房間,準備着巡山的裝備。
聽着窗外肆虐的狂風,記者在睡袋中昏昏沉沉一夜。車輛發動的聲音喚醒了清晨的卓乃湖。登上樓頂,記者看到,陽光透過層層雲霧,為湖邊覓食的藏羚羊鍍上了迷人的金色。樓下,隊員們正整理着物資準備進山。
此刻的卓乃湖猶如一幅靜美的油畫,這或許就是一代又一代巡山隊員不畏犧牲、用生命守護的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