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上有對命運不同的“孿生兄弟”│城市體驗官之大運河篇⑤

體驗官手記:為了展示大運河風貌,北京恢復了一條六百多歲的古河道

作為本次《城市體驗官之大運河篇》系列的收官一站,我們來到了什剎海和玉河。

玉河是通惠河的組成部分,也是京杭大運河東出積水潭(即今天的什剎海)的第一段河道,至元三十年(1293年),由郭守敬主持修建完畢,當時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於漕運。而什剎海是北京內城的重要水運碼頭,從大運河運抵京城的物資彙集於此。因此,大運河上的“玉河”與“什剎海”可稱得上是一對“孿生兄弟”。

雖是“兄弟”,但它們的命運卻完全不同。

在研究者看來,什剎海的漕運功能始於元代也基本上止於元代,雖然沒有了漕運,但這裏依然是商賈雲集、遊人如織的繁華地段,而玉河的命運就十分坎坷。

明永樂年間重建都城時,北京的水系發生了改變,玉河的漕運功能開始弱化。到明宣德七年(1432年),皇城牆外擴,玉河的一段被圈入皇城;正統三年(1438年)又與皇城內外金水河、筒子河等皇家用水合流,逐漸成為皇城中的景觀河,皇城內河段的漕運功能徹底消失。

進入二十世紀,由於城市發展的需要,1918年至1956年,玉河逐漸斷水被改為暗渠,最終填埋。從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開鑿到1956年消失,玉河流淌了664年。

雖然玉河被填埋,但與其相關的一些地名卻留了下來。玉河並不寬,水流也不急,卻在北河沿中段西岸衝出了一片沙灘,因而出現了“沙灘后街”、“沙灘北街”、“沙灘南巷”等地名。據史料記載,如今的北河沿大街、正義路等,都是玉河流經的故道。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南北兩段玉河遺址都是近年來重建的。此前,在平安大街以北,填埋的玉河河道上幾乎蓋滿了違章建築,完全看不到一丁點河道的印記,就連一些上了歲數的老人也只能依稀記得小時候家門口有條流着污水的小水溝。

2002年,北京開始醖釀玉河復建項目,到2013年玉河北段完工,2017年8月玉河南段竣工,其間經歷了數次考古挖掘,讓我們有機會能看到埋藏在地下的元、明、清三代玉河故道遺址。玉河庵遺址也由此變身成了一座書店,迎接着各地遊客。

重新修建的玉河是對北京市皇城保護規劃和中軸線景觀規劃的實現和補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但專家們也坦言,由於歷史的變遷,關於玉河有很多內容還遠未到蓋棺定論的時候,仍有待進一步發掘和研究。

其實,更具現實意義的是,在大運河遺址得到妥善保護的同時,其周邊還興建起一座座“小公園”,這不僅讓遊人瞭解大運河有了更多的參與感,也讓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有了更明顯的改善。或許,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對今人的價值。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周博華 景如月 實習生 趙亞楠 崔菀婷 視頻報道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吳興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6 字。

轉載請註明: 大運河上有對命運不同的“孿生兄弟”│城市體驗官之大運河篇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