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品味京城探索皇室與市井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休閒

對於北京的記憶,源於十七年前乘坐的那列綠皮火車。那時還處於懵懂未知的幼年自己,跟隨家人坐着漫長的綠皮車,長途跋涉來到首都。雖然年代久遠,但北京卻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天安門、故宮,王府井……首都的氣派歷歷在目。一直想找個機會再去一遍。

恭王府是不在線下賣票的。唯一的途徑就是線上購買。恭王府門口有很多安保服務人員,舉着帶二維碼的牌子,方便遊客掃碼買票。這一點非常人性化。不過沒多久,安保人員的牌子就換成了“今日票已賣光”。

恭王府,原本是和珅的家。得益於王剛老師的精彩演技,讓和珅這一人物變得家喻户曉。之所以叫恭王府,是因為後來這座宅子成了恭親王的府邸。

恭王府從選址到建築都極為講究,古代比較流行風水學,傳言有兩條龍脈。一條就是故宮的土龍龍脈,還一條就是後海一帶的水龍龍脈。而恭王府恰好在龍脈之上。

除此之外,恭王府的建築規模之大,建築水準之高。恐怕只有故宮能和其相媲美。而且它見證了清朝從鼎盛到衰落的過程。所以有人説,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恭王府,那麼就是:福。

福文化,貫穿在整個恭王府中。走在恭王府裏,隨處可見寫着福字的燈籠掛在屋宇下。鮮紅的福牌和紅絲帶在風中盪漾。就連府內的水池,也和福相關。從高空俯瞰,水池是蝙蝠的造型。蝙蝠又和福同音,寓意着福氣。

最為矚目的,當屬秘雲洞裏的福字碑。它號稱天下第一福。據説摸一下就會沾上福氣。在這十一期間,想進洞摸一下它,是需要排隊半小時的。

在恭王府,除了感受福文化,還能感受到它悠然豁達的一面。水池中的湖心亭,宛若西湖的湖心亭,周圍荷花密佈,坐在其中無比愜意。

在蓺蔬圃,你還能看到田地裏種植的各種蔬菜,顯得非常接地氣。這是清朝皇家園林一個常用的造景手法。目的就是為了感受一下農民的農耕生活,表達對農耕文明的重視。可以説,皇室為體驗民生,真是煞費苦心。

不過,這也讓王府不那麼冰冷和高高在上。它更像一個市井人民的休閒場所,親切而安詳。

當年這座王府所發生的風風雨雨,已經成為過去式。留下的,是充滿歷史感的寶貴財富,讓我們這羣后人欣賞和追憶。

第一次瞭解頤和園,還是從小學的課本上。那時候經常把頤和園和圓明園搞混,只記得課本上的圖片,記得圖中的頤和園有着一座很長的橋。

頤和園在北京的西郊,附近毗鄰圓明園、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可以説地理位置極為優越。

地鐵坐到北宮門,就能到頤和園的北門。走進北門,便是萬壽山。山不高,只有50餘米。爬到山頂, 北京西郊的景色一覽無餘。

萬壽山上建築很多,尤其以西藏佛教建築為主,充滿了濃濃的宗教感。這些建築完美詮釋了北京的經典色調:紅牆和橙瓦。

從萬壽山下去,就到了長廊。這是我見過的最長的長廊,也是吉尼斯認證的世界最長的長廊。長廊的每一根枋梁都噴有彩繪,每個彩繪的內容又各不相同,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典故……讓人感慨設計者的天才。十一期間,剛好這裏成了遊客歇腳的地方。700多米的長廊,全部坐滿了遊客。

長廊的對面就是昆明湖。也許在杭州待久了,總會忍不住聯想到西湖。

相對於西湖的婉約,這裏更多了一絲高貴。畢竟,頤和園是皇家園林,從佈局結構到山水建築,都顯得精緻考究。

如今的昆明湖,已經成了遊船的好地方。夕陽西下的時候,湖水染上金光,盪漾在湖中,一切煩惱都煙消雲散。

昆明湖中還有一個著名的地方,就是十七孔橋。在攝影界廣為流傳的“金光穿洞”景觀就是這裏。不過據説只有冬至前後才能出現。不過夕陽時分的十七孔橋,又有一種別樣的美麗。

整個頤和園面積很大,並且歷史人文景點眾多。如果慢慢遊覽,是可以耗上一天時間的。頤和園剛好也適合慢慢遊覽。在這裏放慢腳步,感受皇家園林的魅力,讓心靈放鬆。

什麼是北京味道?有人説是紅牆黃瓦,有人説是炸醬麪、糖葫蘆。無論怎麼説,有一樣總是繞不開,那就是北京的衚衕。

衚衕,其實也就是巷道。在北京,分佈着上千條衚衕。這些衚衕大多歷史悠久,充滿了生活氣息。

比如在恭王府附近,大金絲衚衕、南官房衚衕等等星羅棋佈,讓這一帶充滿了懷舊氣息。午後的陽光灑下,空氣顯得十分慵懶。來這裏的遊客,都自覺地放慢了腳步

而在虎坊橋附近的八大胡同,曾經是煙花巷陌之地。如今已經見不到當年的感覺,剩下的只有關在籠子裏的鳥傳來的鳴叫聲,和三輪車呼嘯而過的鈴鐺聲。這些聲音提醒着遊客,北京是現代的,也是古老的。

幾乎每個有歷史積澱的城市,都有鐘樓和鼓樓。比如西安、杭州、寧波。作為文化之都,北京的鐘鼓樓,已然成了一座地標

沿着中軸線一路往北,遠遠便能望見紅色的鼓樓。鼓樓位於三岔路口的交匯地帶,高聳的建築,在周圍一眾瓦房中尤為醒目。

距離鼓樓百米之外,便是鐘樓。兩座樓之間是開闊的廣場。前段時間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中,葛優開場和兒子的那段戲就是在這裏取景的。

對於老北京人來説,晨鐘暮鼓是不可磨滅的記憶。雖然鐘鼓樓早已失去了報時功能,但是作為一個歷史地標,它依舊散發着魅力。

在紫禁城的東西南北,分佈着5座壇廟。分別是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和先農壇。

名氣最大的,要數天壇。

從永樂十八年到現在,天壇已經走過了600年悠悠歲月。作為明清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它承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如今的天壇,準確的説是天壇公園。如今主要分為內壇和外壇。而在內壇裏,又有南北兩壇。

南邊是圜丘壇,這是皇帝祭天的地方。三層的圓壇,造型精美。漢白玉的欄柱和艾葉青石台面,一起組成了這座神聖的祭壇。

節假日期間,登上圜丘壇甚至需要排隊,每個人都排隊在圓壇中央的石板上踩上一腳,沾染福氣。

沿着圜丘壇一直往北,是著名的迴音壁,也就是皇穹宇的圍牆。據説,一個人對着牆壁輕聲説話,相隔1百多米外的另一個人在牆壁都可以聽的一清二楚。在物理中,這是聲音的折射現象。

只可惜,目前回音壁已經被護欄所圍,只能在外面通過想象來感受迴音壁的奇觀。至於為何會圍起來,從牆上各種到此一遊刻字,就能得到答案。

祈年殿這座建築,不僅僅是天壇的標誌,也是北京的標誌。氣勢巍峨的祈年殿,坐落在祈谷壇之上,是皇帝祈谷的場所。

鎏金寶頂,藍瓦紅柱、金碧輝煌。從下方仰視祈年殿,威嚴莊重的氣息撲面而來。

最早了解到地壇,是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文。裏面的那句“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都沒忘,但有些事只適合收藏”至今記憶猶新。

地壇的門票非常親民,只要2塊錢。可能因為沒有太多打卡點,地壇公園主要是附近的居民在這裏休閒散步。走在公園裏,隨處可見坐着輪椅的老人相互交流,在樹下暢聊。年輕的人們則在銀杏大道中穿行。而我腦海總能浮現坐着輪椅的史鐵生,看着地壇公園來來往往的人思考的場景。

沒有天壇那般熱鬧和莊重。地壇多了一份祥和的生活氣息。而這正是北京所令人沉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