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營熱”能熱多久就多久

現在,週末騎着摩托車去露營,已成為碳化松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個月他都至少要露營兩次。近兩年來他注意到,體驗這項户外活動的人越來越多了。截至今年6月30日,在社交平台小紅書上搜索“露營”,與之相關的筆記已超過29萬篇,涉及露營地選擇、露營裝備品牌、露營玩法等多個方面。(《中國青年報》7月13日)

近段時間,“輕奢露營”“精緻露營”開始興起。伴隨着户外運動風潮,露營從“小眾生活”向“大眾生活”延伸。作為一類舶來品,露營產品的中國化道路無疑是成功的。對此,亦有媒體擔憂:與露營幾乎同期在社交媒體上“爆紅”的野餐,如今已無太多聲音,露營會不會也是“一陣風”?其實,無論延燒多久,只要有熱度就是好事。

與充滿儀式感的“野餐”不同,“露營”包含吃、喝、玩、樂等諸多方面內容,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時光更多,體驗感更強烈更豐富,發展自然空間更大。許多年輕人野餐不過是為了拍照打卡,而露營則需要沉下心經營營地。與“户外生存”對接,還能激發年輕人內心中的冒險精神,這是單單純純的野餐所無法提供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去年年初開始,受疫情居家封閉的影響,不少人越發感受到走出家門的美好。把大眾從室內走向户外,也需要一個熱度一個契機。露營文化搭乘網絡風潮,吸引大眾接觸自然感知自然,未來發展對於社會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

古人説:“觸知足矣,歸真返璞,則終身不辱。”無論現代生活給予我們多少娛樂享受,我們還是需要返璞歸真,接觸自然,感受平凡的美好。露營生活帶給我們接觸自然的平台,於身心健康有不小的好處。利用露營生活,與家人、朋友、同事親密接觸,緩解職場壓力與家庭焦慮,真的挺好。

就像網上很多人説的那樣,中國人骨子裏有種田的基因。實際上,露營與中國文化傳統亦不相斥。《韓非子·五蠹》有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羣害……。”古人能在深山野林中開闢一片生機,今人卻執迷於鋼筋叢林,這不科學也不傳統。

面向未來發展,露營文化不妨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野外活動技藝,從中藥採集、中餐烹飪、傳統工具製作中汲取文化營養。將露營文化與傳統文化融合起來,鼓勵人們走進農村,走進山林,走進偏遠地區,帶動貧困地區發展,並給予愛好者更實在的體驗。(嚴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42 字。

轉載請註明: “露營熱”能熱多久就多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