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伊犁河流域對於中國為何如此重要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休閒

文/王凱迪
對於新疆,人們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浩瀚無垠的沙漠與星星點點的綠洲,伴着駝鈴綿延行進的絲綢之路商隊。然而,很多真正去過新疆的人都知道在北疆有這樣一片神奇的土地,那裏有着綿延千里的遼闊草原,時而點綴着零星的樹林,上萬匹駿馬在雪山之下奔馳而過。沒錯,這裏便是伊犁河流域,一片對中國而言,無比重要的西北邊疆之地。

伊犁河流域,位於新疆天山山脈西部,南北三面為天山山脈所包圍,西面則深入哈薩克斯坦境內。從天空俯視來看,伊犁河谷恰好位於南北天山之間,北面為天山支脈博羅科努山,南面則為天山山脈中脈,地勢西部寬而低,東部窄而高,從東向西呈喇叭狀分佈。其中,發源於天山中脈汗騰格里峯的伊犁河從山脈中中穿流而過,在上游形成了水草豐沛的伊犁河谷地帶,隨後一路向西在中游形成了著名的伊犁盆地,最後向西北方向低地奔流,最終注入巴爾喀什湖一帶。

伊犁河流域恰好位於新疆與中亞地區地理接駁點之上,向東可以沿天山山脈走巴里坤湖或輪台山道進入玉門關或者南疆一帶,向西則可以避開高聳入雲的帕米爾高原,走兩河流域(伊犁河與楚河)南下進入中亞核心區域,是毋容置疑的交通地理樞紐。
除了交通價值之外,由於伊犁河河谷地帶呈喇叭型,來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風可以從西方吹入並在山地抬升作用下形成地形雨,帶來豐沛的降水,從而讓這裏成為了亞洲內陸地區少有的植被豐富區域,優良的水草可以用以培育十分優質的畜牧業資源(如戰馬)。這樣一塊優質的寶地,在歷史上也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

從西漢開始,佔有伊犁河流域的烏孫便以強烈的存在感成為了漢匈兩大帝國不斷爭取的戰略盟友。駐紮在伊犁河流域的烏孫人因為優越的地理條件與強大的軍事存在,曾經獲得漢帝國兩次下嫁公主的殊榮(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可以説是伊犁河流域重要戰略地位的直接體現。

唐朝中期之後,西突厥咄陸五部中的突騎施部在伊犁河流域異軍突起,成為西突厥部落星散之後最為活躍的部落,一度統一西突厥各部,建立了可以與阿拉伯帝國與唐帝國分庭抗禮的突騎施汗國。作為突騎施部的發祥地,伊犁河流域的豐沛資源毫無疑問是突騎施部落早期力量積蓄的重要基礎。

元明清三朝時期,伊犁地區始終作為新疆地方首府存在。從元代察合台汗國定都阿力麻裏(伊犁霍城),到明朝東察合台汗國建都亦力把裏(伊犁),再到清王朝於1762年在新疆地區設置伊犁將軍,在伊犁設置惠遠城(同時設立伊犁九城防禦體系)。伊犁在新疆的核心地位長期得到地方少數民族與中央政府的認可。

公元18世紀中期清王朝消滅準噶爾政權後,原本屬於漠西蒙古遊牧地帶的伊犁河谷部分地區以及伊犁河中游盆地一帶成為了權力真空之地,大量哈薩克牧民在清王朝的默許之下遷入準噶爾留下的牧場,從而讓清王朝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對這一區域的直接管理。這一舉動也為後來伊犁河流域的丟失埋下了重大的隱患。

19世紀60年代,沙俄多次入侵新疆地區,並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包括《中俄勘分西北界約》在內的多個不平等條約,割去了新疆近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就包括伊犁河盆地與半個伊犁河谷)。 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趁阿古柏入侵新疆之際復侵佔新疆伊犁,眼看整個伊犁河流域即將全部淪陷。在左宗棠與曾紀澤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國通過《伊犁條約》勉強保住了半個伊犁河谷,讓中國西部門户不至於完全敞開於沙俄的槍口之下。

在當年沙俄侵佔的伊犁河流域,俄國人建立了後來哈薩克斯坦的最大城市阿拉木圖,也是今天哈薩克斯坦的經濟與文化中心。可以想見,如果我們能夠完整的保留伊犁河流域,那麼我們的西北或將是另一番繁榮景象。

參考文獻:
1.中亞史
2.中國全史百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