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式旅遊”需信任相伴,也需安全護航
何勇海
隨着旅遊市場復甦,不少新興的旅遊模式正逐漸興起。其中,“交換式旅遊”就是近期突然火起來的一種,其間,“免費住”“零成本”等字眼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所謂“交換式旅遊”,即兩個陌生人之間達成一致,互相到對方家裏免費居住,到對方所在城市旅遊,省去住宿費用。(6月21日《工人日報》)
目前,“交換式旅遊”主要有兩種換法,一是約定日期同時交換;另一種是錯開時間交換,甲方先入住乙方家,由乙方負責接待,過些時日,乙方再入住甲方家。無論如何交換,雙方都要幫對方計劃一下行程或介紹一下本地的名勝及小吃,等等。如此旅遊確實省心,可實現“不做攻略,説走就走”。而且,“交換式旅遊”更像是一次生活方式的交流和探索,能增加人生體驗,交到新朋友。
“交換式旅遊”能大大節省旅行開支,這更是受到了想要旅遊卻又“囊中羞澀”的年輕人青睞。近年來,基於放鬆身心、增長見識的需要,年輕人越來越喜歡旅行。與此同時,基於“花最少的錢,尋求最大的精神收穫”,搭順風車、睡帳篷、粗茶淡飯的“窮遊”,一天逛一個城市,每天走三四萬步的“特種兵式旅遊”,以及“混進老年旅行團”的旅遊,漸成部分年輕人的出遊新潮流。“交換式旅遊”無疑符合當下年輕人旅遊消費的低成本訴求。尤其是每逢假期,隨着熱門旅遊城市的酒店和民宿價格上升,“交換式旅遊”顯得更具吸引力。
“交換式旅遊”可實現互利互惠。不過雖然省了錢,但雙方需要考慮的事兒並不少。比如,站在接待者的角度考慮,對方僅通過網絡相識,其道德品質和真實身份無從判斷,會不會“引狼入室”?站在被接待者的角度考慮,對方素未謀面,如何確保自身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還有網友擔心,向陌生人交換住處,相當於是向別人開放了隱私空間,別人會不會將隱私空間拍照上傳網絡?可見,“交換式旅遊”雖能省錢,卻需要交換者在安全、隱私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予以更慎重的考量。
有專家認為,“交換式旅遊”還可能存在嚴重的治安風險。酒店和正規平台的住宿必須進行身份證實名登記,但在交換旅遊時,人員的流動脱離了管控措施,交換雙方是網絡世界的陌生人,在雙方都是匿名或半匿名的情況下,不排除容留人員是“吸毒分子、賣淫嫖娼者或在逃罪犯”這一可能。
因此,“交換式旅遊”不是“主打一個信任”就可以。如今,人們的綜合素質在提高,社會總體素質在提高,社會治安水平明顯上升,社會信任度較高。但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交換式旅遊”既需要彼此信任,也需要安全護航,特別是一些正當的程序必不可少。比如,雙方就敏感問題簽署一份協議,拍照留存身份證信息,拍照留存房屋內物品的交付狀態、明確物資的賠償金額或比例,確立彼此在房屋內可進行的行為範圍,等等。這些程序有必要得到進一步完善。
如果“交換式旅遊”達到一定規模,監管應及時跟上,將其納入規範、管理的範疇。“交換式旅遊”一旦成為流行事物,可實行向社區、社交平台進行報備的制度,更好地保障交換雙方的權益。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