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户端
施芳
金秋時節,圓明園裏稻花香氣撲鼻、稻穀顆粒飽滿,呈現一幅豐收畫卷。10月27日,圓明園首屆御稻開鐮節在多稼如雲景區舉行。
圓明園管理處副主任李向陽介紹,盛時的圓明園,百畝田地、十幾處宮苑與觀稼、休閒、娛樂、宴請、讀書等不同功能的景點交相呼應,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了別具風格的“宮廷式田園風光”。
清代康、雍、乾三朝高度重視農桑,每年春季皇帝都要參加祭祀活動,親自耕種籍田。康熙帝自幼喜歡觀察莊稼、農作物。他在《幾暇格物編.御稻米》篇中詳細記載了他在豐澤園中發現早稻,繼而推廣開來的故事。雍正帝牢記康熙重農耕思想的教誨,在圓明園中大興農田桑麻之事,弘揚耕織文化。乾隆帝每逢活動後,總要寫詩記載當時親耕的情況和重農桑的重要性,“我朝得天下,馬上搴旗幟。創武守以文,耕稼尤留意。”(乾隆《御園耕種》)從這段親耕詩中可看出乾隆對“重農桑以足食”農業政策的重視程度。
圓明園內與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相關的景區不下10處,如杏花春館、澹泊寧靜、多稼如雲等,其中“多稼如雲”初名“觀稼軒”,是圓明園中最能體現農耕文化的景羣,盛時這裏殿宇前後溪河環繞,荷塘、稻田密佈,呈現出江南水鄉的田園風光。
為傳播傳統文化、傳承農耕文化,圓明園今年夏天在多稼如雲開闢田地種植水稻,還原盛時歷史景觀。此次栽種品種為天隆優619,是國家粳稻中心歷時八載、匠心打造,也是唯一連續兩屆榮獲國家農業農村部金獎的長粒香型粳稻品種。在國家粳稻中心的專人技術指導下,秧苗長勢格外喜人。圓明園此次收割的水稻會進行脱粒處理,收穫的稻穀後期將交由國家粳稻中心作為試驗種子進行繁育,將會在更多的土地上重新育秧、翻耕、種植、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