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雜詩》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當隱士都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情,他們可以在塵世紅塵中保全自己獨立的人格,不被世間萬物左右。
當世人為了凡欲奔波時,只有他們安貧樂道,守着一件茅廬和半缸子米,整天逍遙自在,遊山玩水,熟讀經書,真正的達到無為的境界。
雖説大家都向往隱士的生活,可是來到人世間,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戒除世俗的慾望,都想要博取功名,過上儘可能好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麼隱士難做,大部分凡夫俗子都決斷不了世俗的慾望,成為不了隱士。
可是,隨着當今生活壓力的增大,已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嚮往隱士的生活了,既然不可能成為完全的隱士,那麼拿出幾天的時間來,體驗一下當隱士的感覺又怎麼樣呢?一、隱士山
終南山,因西漢元封二年,漢武帝劉徹曾在此建造太乙宮,故又稱之為太乙山,終南山地處陝西省境內的秦嶺山脈中段,因為風光秀麗,雲霧繚繞,是古代隱士隱居的好去處,這兒也被冠上了隱士山的名號。
我們耳熟能詳的許多歷史人物,都和這座“隱士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他之所以被稱之為隱士山,還是得因於道教天神教祖——老子。
道教鼻祖老子,曾出生於春秋時期的陳國,因為嚮往王者之治,便前往東周侍奉周室,擔任過東周的“守藏室之官”。
可是當時諸侯混戰,周天子已經徹底喪失了對於手下封國的控制力,所以老子也漸漸看出了個人在時代洪流面前的渺小。
此後,周景王身死,王子羣臣非但不思索如何匡正天下,重興治世,反倒陷入了王室奪權的血腥兵戈之中,老子眼看着自己的半生心血全部化為灰燼。
因此深受打擊,便拒絕侍奉新周王,辭官後西行到了秦關函谷關,在當地的終南山古樓觀息止,做出來流芳百世的《道德經》,創建了學徒萬眾的道教。
後世的道教信徒源源不斷地前往終南山朝聖隱居,踐行“無為”的立身原則,終南山也因此被冠上了“隱士山”的稱號。
此後,許多道教名仕都在此山發跡,我們熟悉的陶淵明亦是在終南山隱居的。
雖説現代也有隱士,但顯然已經沒有古代那麼多了,這其實是很正常的,古代的時候人命如草芥,不但戰事四起,而且皇帝和官府層層盤剝百姓,遇到了災難,人吃人都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
所以很多人其實是被逼無奈才去當隱士的,如果在俗世可以衣食無憂,誰又願意終日與山林為伴呢?
到了現代,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只要肯奮鬥,就能過上體面的生活,因此,歸隱的人自然就少了。
可是,不去當隱士,不代表人們不需要一個讓內心可以清淨的地方,現代社會好歸好,但只有一個毛病——壓力太大,因此,新時代的終南山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現代人淨化心靈的地方。
因為終南山地處經濟發達的西安市,作為我國中部的經濟中心,這裏的交通非常發達,人們前往終南山並不費事,再加上這兒盛行已久的隱士文化,所以許多人都選擇在清閒時刻,來到終南山放鬆身心。
但是隱士,説到底,關鍵字在於“隱”,一個人山人海的地方,怎麼可能歸隱呢?原本終南山還只是一個當地人遊玩的好去處,隨着互聯網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到這兒來淨化心靈,也讓這兒原本的隱士有些不堪其憂。
這兒也有一些真正來歸隱的,他們在上山前,會提前準備好充足的食物和生活物資,然後不攜帶任何現代的通訊工具。
在山上建立一處茅廬,頂着寒風去挖野菜,自己劈柴驅寒做飯,打水飲用,下了一場雪,就讓他們直打哆嗦,準備放棄隱居生涯,最後他們也都能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隱士的日子並不好過。
當然,也有一些人永遠的定居在了那裏,成為了真正的隱士。
由於隱士的生活是清淨的,外人很難一窺他們生活的究竟,記者張劍鋒便對此產生了興趣,二十多年來,走訪了終南山的六百多家隱士。
他説,隱士其實並不是反感陌生人,只是大部分的遊客一來到山裏,就大喊大叫,留下一地垃圾,以看動物的眼光看待隱士,隱士自然不會歡迎他們。
但如果你可以放鬆自己的身心,真正以瞭解的姿態前往,多數隱士還是非常樂於接待的。
一開始,張劍鋒敲門拜訪時,多數道士還沒開門,就知道他是外來的陌生人,原來,當地的隱士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敲門時會念一些宗教的術語,作為相互之間表明身份的暗號。
最為有趣的一次是,他去探訪兩位比丘尼師徒居住的山洞。
雖説兩人就在裏面,但是因為他們事先不知道暗號,所以這對師徒並沒有開門,他們便不善罷甘休,堅持敲門,裏面的人才開了門,在她們居住的環境裏,只有簡單的書籍和生活物品。
但是,與物質上的貧乏相對的是,他們的生活卻非常的逍遙快活,張劍鋒問了這些隱士對當下的生活滿不滿意,他們都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每天都是自然風光相伴,不用陷入人情世故的漩渦中去,也不會產生不該有的慾望。
“中國現在發展的太好了,連我們這種與世隔絕的隱士,日子都好過了。”一位在這兒隱居了四十多年的隱士如是説到。四、物質充盈,精神匱乏
即使是看似逍遙自在的隱士,也會面臨生活上的困境,那麼,隱士生活究竟是有什麼獨特的特質,才可以吸引現代人的嚮往呢?
一言以蔽之,現代生活,雖説衣食無憂,卻又有太多的俗事需要掛在心上,儘管我們可以衣食無憂。
但我們總是想要許多可望不可及的需要,我們想要名車,想要名錶,想要高端的消費品,這些事情都能為我們平添許多煩惱。
我們衣食無憂,卻苛求高位,希望能在工作中獲得更高的晉升,一旦晉升失敗,就會不開心很多天。
我們衣食無憂,但是卻忽略與身邊人的關係,把自己的笑臉賠給了客户和老闆,卻把自己性情最差的一面留給了自己的家人,忽視了身邊最細微的幸福。
所以,隱士生活拋棄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卻重拾起了人性當中最原始的幸福,重建了人們對於知足常樂的感知,重建了人們對於温存親情的依戀,這樣的人生怎能不讓嚮往呢?結語
早在十多年前,心理學家就發現過一個奇妙的社會現象,越是發達的國家,這個國家抑鬱症的發病率也就越高,自殺率也相應地提高,學者將其解釋為,現代社會當中,人們在豐沛的物質下,內心財富逐漸匱乏,缺乏對於幸福的感知能力。
因此,隱士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知足常樂的精神,雖説隱士當中“出世”的處事原則,並不適用於當今社會,但是不妨我們像隱士一樣,從一點一滴的生活當中訓取幸福,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人。
所以,年輕人口口聲聲的壓力大,不過只是眼前暫時的烏雲,人們心底能夠感知得到,太陽在烏雲之後,中國人民是幸福的人民。
參考資料:《雜詩》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